你好乡村,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
——题记
站在这里,没有塞纳河畔的绮丽,也触摸不到巴黎时尚而又典雅的脉搏;没有第五大道的繁华,也感受不到纽约华丽而又绚烂的气息;没有银座街头特别,也领略不到东京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没有黄浦江的宏伟,也体味不到上海兼容而又独特的精神。
这里是乡村,是我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地方。
没有灯红酒绿;没有人来人往;没有高楼大厦。但是,我觉得,它是美的:它的每一丝空气,在每个呼吸间在胸腔里回荡;每一声鸟啼,在耳朵里辗不肯离去;每一种气味,都是那最深刻的记忆,在脑海中盘旋着,不肯离去。
每天,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树缝,像丝绸般洒落在没有拉上窗帘的地板上。我总爱轻踮脚尖,微眯着眼睛,抬头向着太阳,对新的一天,新的自己,问一声好。
乡村人家总是起得很早的,可以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是江南水乡,乡下人家大多是养蚕的。每到养春蚕的时候,他们便会起得很早,骑着三轮车,里面放两个空篮子,等到回来的时候,已是满满的了。因为要采桑叶,所以每年他们要砍掉一些桑树,等到来年再种上新的。父母离开土地很久了,我也离开很久了,但是还是记得小时候的情景。那时候,还没上学,总是跟着父母到田里,捣捣乱也是好的,只为打发点时间,可是决不能碰到一点点新种上去的桑苗,一旦碰上了,母亲总是很凶地呵斥我,大概是因为那时候经济还不发达,几乎所有人都是靠田来生活的,有一点点的差错,也可能影响桑苗的生长,所以才格外的小心吧。我也爱掺和啊,拿着锄子翻翻地,也可以开心好久,当然也是因为爸妈在身边。闲暇时,就呆在一边吃点东西,和在家里在食堂吃不同,在这片土地上吃着这个世界上最普通的水果,也可以吃出另一种味道来。等到蚕宝宝作好茧,母亲总会叫奶奶留着一点,扯一些蚕丝。等到那个时候,家里就会有股奇怪的气味,那就说明奶奶在烧蚕茧了。我曾经看见她往那盛满了蚕茧的滚滚翻腾的水里面放了点白色的晶体,我问奶奶,那是什么,奶奶说奶奶是说桐乡土话的,我后来想想,应该是碱的意思吧,我那时候很兴奋也很惊奇,平常只在科学书上出现的氢氧化钠,也就是烧碱,原来在我身边存在着,这时候,这样东西,不再是书上的图片了,也不是老师从实验室拿出来的装着药品的瓶子了。
对于乡村人家来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每年的深秋,村里的人就会忙着采菊花了,那时候,村里会弥漫一股清香,有些人家会自己把菊花蒸好,再拿去卖,有些人家则直接拿到市场上卖。现在,已很少有人家愿意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了,有也是蒸来给自己泡茶喝的,数量不是很大。我记得的,也大概是好几年前的了。那时候,村里如果有人约定好了,就会有人家把工具都摆好,然后大家按顺序来,多少斤菊花,是谁家的,都清楚的很。大家一起协作,也不用报酬,整个过程,大家还会聊天,会聊到今年的收成,也会聊到天南地北。这之间,还会有几个调皮的小孩,非要到那烧火的地方凑个热闹,即使有时候热得很,即使有时候,脸上会沾满灰。那情景,我至今还想再经历一次。
怎么说,也该说这样的情景在逝去吧!现在,田里农作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也只是些六七十的老人,或许应该是他们热爱这片土地吧!工厂到处都是,人们也好像越来越忙,没有时间像以前一样,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有的,只是每天工作完了以后,便关上房门,自顾自的去了。这样的乡村,也越来越像城市,但我也明白,这是人类文明在发展的表现。只是,闲暇的时候,我还是会想念远方的记忆,那些淳朴的民风民俗。
感受乡村,感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