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有陈垣的故居。我有幸前来瞻念,却久久不能下笔,因为站在浩繁卷帙叠垒的高峰陈垣塑像面前,我一时难以读懂他。这位史学巨人已随历史远行,我只能在追寻他一个世记的足迹中,解读某种令我感动的精神。
1880年(清光绪六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块土地上。故居的青砖已长着苔藓,梁桁尤在,井水静静地清着,溪泉潺潺地淌着,竹木绿绿地长着。这是新会特有的幽雅灵动的胜境。
陈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后的小朝廷灭亡之际,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和各地军民包括陈垣先祖也参与抗元义事,为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所表现的舍生忘死、英勇赴义的高风亮节对陈垣的影响很大。“江门道学”、“白沙理学”(即指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以及清代著名学者胡金竹,是陈垣景仰的乡贤,并以之为楷模。中国近代史上,新会出了梁启超,南海出了康有为,同是近代变法新星和史学大师。陈垣比梁启超小七岁,很受康梁的影响。新会自古端正的士风使许多学者避虚名,矜气节,讲忠义,这是幼年的陈垣难得的精神养料。
故居所陈列的关于陈垣的文字和图片似乎十分孤寂,但我听到陈垣跳动的心和少年气盛的呼吸。童年的陈垣很早就泅渡于书海。13岁时已知在八股、经书之外,还有新的天地。他从张之洞所撰的《书目答问》中摸到了由目录学入手的读书冶学之门。他18岁参加顺天乡试,盼能走科举致仕的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写,“文不就范”而失败。后奋发学八股,考取了秀才。这对他似乎并不重要。他的兴趣是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写文章,办报刊,在斗争中显出傲骨和魄力。他还研究医学史,后弃医从政,又弃政从史。这个时候的陈垣才找到自己的目标。他以教育和史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在长达70余年的教育生涯里,他的敬业精神无人不佩服。他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学者。我在他留下的照片中看到他满天下的桃李,许多成就显著的高徒。可以说,陈垣的一半心血化在教育上,另一半心血则用在学术研究上。一代宗师不是凭空封的,而是由伟大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构成的。一组统计数字让我受到震撼:陈垣共发表论著373种,加上书信、诗赋、题跋等,总数约有千种以上。仅史学类,著作18部,包括史学、宗教史学等等。学术论文、杂文一百几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