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8年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东莞阅卷场的标杆作文(供阅卷教师做赋分参照的作文),也是引起较大争议的一篇文章。有些阅卷教师认为,本文观点切合题意,层次清晰,议论充分,语言畅达,而且展现了较为丰厚的阅读积淀,就中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是一篇相对出色的文章,应该进入一类卷,但作文评审小组却只给出了45分的二类中等分,似乎与考生在作文中呈现出的语言能力不对等。那么,这篇文章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对我们广大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备考又有着怎样的启示与警醒呢?
我们先来看看作文的题目: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作文材料是一则“旧闻”,事情发生在广州,时间是2006年6月,但材料中未说明具体时间,所以可视为社会“新闻”材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命题人力求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新闻笔调来叙事,对事件各方未有任何褒贬,也未引述事后各种论者的片言只语,命题意图非常明显: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个客观而真实的“情境”,引导考生从不同层面剖析事理、各抒己见。在高考作文普遍陷于虚拟情境中进行虚拟的表达和虚拟的思考,以致“宏大叙事”,“空泛抒情”的假大空的作文泛滥成灾的今天,这样的题目有着匡正时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