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青: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不论中学大学生,硕士学士生,一到了外国就‘感觉好差’?为什么喊了这么多年‘教育改革’的还是没能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有实质的人才?为什么到今天为止,老师们还是热衷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难道高分低能的学生还不够多吗?本人是这种制度下饱受摧残迫害的的祖国的花朵。在中国读到高一的我,感觉非常良好。可一到了外国,就晕菜了。 也许外国学生的数理化不是强项,但是独立主动的能力要让中国学生自叹不如。我的英语班级有一次办年段段刊反映高一学生生活,采访,拟稿,排版,编辑,印刷,投资,全都是他们一手包办。全班26人可以出版一本48页的A4的刊物。在此期间,英语老师只是做做指导,提提意见。他们也并没有过办刊的经验。如果让中国学生来做,恐怕两倍人数也不行吧。中国的教育制度不能再这样死板下去了,21世纪是不会滞留的!
星:中国的历史越悠久、越灿烂,学生的包袱就越沉重。语言文字都只不过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中国需要多少人去考古?应用文、论文不是用得更多吗!演讲、辩论不是更有益吗!归根到底都是学位不够,有人没工做,有工就没人做,把教育也推向市场,让博士、硕士都想去教人。
jxj:作家王蒙年年高考后都怪话连篇:我做不出…… 难道我们的考生的参照是他? 高玉宝也是一代作家,他去做五年级的试卷也优秀不起来。作家是文学创作者,而基础语言与想象力是两码事。说他们是“语言大师”,多少有点夸张。他写篇论文看看?马季、姜昆也是“语言大师”,人家怎么没有出怪话? 王蒙不是什么里程碑,如果王大虾在我面前“发晕”,我会说: 活到老学到老,您老也该充充电了
wra: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考语文的目的又是什么?这是要不要考试的首要问题。听、说、读、写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按理说,小学、初中水平就够了。今天选拔人才的手段有哪些?只有考试。就象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还有比考试更好的方法么?谁能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