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到9月,又有百万年轻人——其中多数刚刚18岁——成为大学新鲜人。这是人生的新起点,又是人生岔路口。眼前的路通往四面八方,置身其中,可能难免如身在庐山、不识真面。有些事情,总是要等过去之后才能看清——但等到那时,可能又有悔之晚矣的遗憾。
为了给新人提供关于大学生活的一点参考,我们找来几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过来人”,跟他们聊了一个话题:如果时光倒流,可以再读一次大学,你会对穿越的自己讲些什么建议或教训?
所有受访者也同样是年轻人(都在25岁上下),他们的人生经验可能没有那么丰富,回答也详略不一,但我们相信,这些答案都足够真诚。
------------------------------------
相信我,一帆风顺不是一件好事情
大学要从选专业开始说起。回想我最初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没有太多了解,看报纸上“亮红灯”的专业就果断放弃。当时自己喜欢生物和化学,在高中班主任的建议下,选择了跟他儿子一样的专业(后来我知道他儿子转专业了)。不管怎么说,至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还记得大一期末有转专业的机会,那时候因为自己成绩不错就不想转,而忘了学专业的初衷。现在觉得,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更应该抛开成绩,去问问自己的心。
刚上大学,生活方式和高中完全不一样,每个人可以选择非常不一样的业余生活,有一类人是长期在自习室的专职学霸,如果热爱科研,我觉得无可厚非;如果只是为了考个好成绩拿奖学金的话,我觉得时间花得不值。还有一类人参加各种社团、班级活动,我就是这一类型的。但是自己感觉这需要一个度。我现在回想,其实当时在这个过程中,是有点迷失自己的。而且那个时候希望得到的比别人多,也确实得到的比别人多,这样一来,我的心态就成了“只要我努力,我就应该得到更多的机会”。其实我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事情是不那么公平的,很多时候我是站在了幸运的那一边。你付出的多,结果可能不如预期,这时候你收获了什么呢?收获的是一种心态。这话听起来有点教条,但是很实在。因为心态这东西也是一个慢慢历练的过程,一帆风顺不是一件好事情。
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我性格是偏柔弱的,军训的时候我去竞选班级联络员,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锻炼自己,后来就当了班长。再以后就向高年级的同学取经,参加经验交流会,然后就被各种想法冲昏了头脑,拿奖学金、参加社团、学英语……其实还是源于内心的迷茫以及自己没有坚定的主意。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就不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不是给别人看的,舒心就好。我到现在也做不到这一点。
另外,如果大学里是一枚真学霸,第一,不要装成一枚伪学霸,比如答得非常好,考试后却说自己考砸了之类;第二,学霸要好好对身边的“学渣”,能帮的就帮一把,待到“学渣”毕业时,你就懂了。学霸与“学渣”之间的友谊有些时候你是无法想象的。
——宗昱,北京某高校博士在读
其实会玩的人也会学
学弟/学妹你好,我们未曾谋面,我也不知道你的性格特征怎样,无法预测你将面临的处境,所以只能根据我仅有的一些经历给你讲一点过来人的想法。不一定都适用于你,有些问题能思考一下其实就很棒了!
关于专业
不知道你选择的专业是不是你自己喜欢的,但就算是你喜欢的,我也会建议你利用大学的资源多去了解一下别的专业,多扩展一下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比如可以选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因为以后不论你做什么,都不再是一个领域的问题,在今天跨学科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储备,能避免一些低级错误,我更看重的是,一个领域有一个领域的思维方式,这样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能够相对全面一点。
关于人际关系
如果你能和班级或者系里的同学把关系相处好当然最好,若你觉得和他们之间有距离,不要轻易地觉得自己有问题,也不要论断别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也是不一样的,尊重别人的选择。有机会可以多参加一些学生会或者社团的活动,它们不是浪费时间,参加这些活动也不是为了可以加分(有些高校为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有相应的加分政策)。最好是你可以通过这些认识更多的人,扩大自己的社交网,同时发展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最终你也可以通过这些外在的活动更好地认识自己。这些都是课本上永远无法学到的内容,也将成为你最珍贵的财富。当然,和朋友之间难免逃不了“比较”,但不论怎样都请记住,你的价值不是建立在别人之上的,和过去的自己比有进步就是最大的进步。另外,不需要那么努力地赢得所有人的喜欢,能够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感受,做自己就好。
关于父母
步入大学,你接触的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各自父母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也都各不相同,不论你觉得自己的父母比别人的父母好还是差,都要记住,你的父母作出的选择是出于对你的爱。另外,读大学时如果远离父母,记得和他们多一些沟通。
关于自己
其实了解自己也是大学一个很有意思的方面,如果你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养成记日记或者周记的习惯。思考一下,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整理一下学到的内容,会让你对事情的认识深刻很多。
关于玩
花合理的时间用于学习,高效地完成就好,不要看到别人在努力心里就怀疑自己。剩余的时间多出去认识一下这个世界,接触一下社会。其实会玩的人也会学。
关于爱情
进入大学很多人会开始尝试恋爱,没有对错之分,顺从自己的心就好,但是女生要记得适当地保护自己。
这是我暂时能够想到的方面,希望你能够享受大学的时光,好好珍惜这段美丽的时光。
——瑞莹,英国巴斯大学博士,今年毕业
重要的事说三遍:GPA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GPA(绩点)很重要,GPA很重要,GPA很重要。因为我是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读博,所以只能从这个角度告诉你,GPA很重要。
大学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模式跟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大学里,自学程度和你最终的成绩几乎是成正比的。当然你可能会觉得都上大学了,何必以分数论短长,但请相信我,如果你想在专业的路上走得远,理论学习便是最要紧的地基。如果说得功利一点,你毕业后面试(工作、读研)的重要材料之一便是你大学4年的成绩单,GPA会把你这4年的学习状态展露得一览无余。曾经有个申请美国博士的同学,GPA偏低,面试时老师问“大学是不是只顾着玩儿了?”
入学伊始,各个社团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迎新活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周围看起来跟自己一样普通的同学原来有超出自己的本领。当大家陆续在班级、在学生会、在社团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当大家每天都带着不一样的新鲜见闻回寝室时,请你像以前一样相信自己。如果觉得某个社团的某个位置跟自己很契合,那就不要看别人参加不参加,你参加就好;如果没找到合适自己的,那就索性做个“无组织无纪律的”也很好。这些看起来热热闹闹的活动,在我看来,不过是大学的点缀而已,主次颠倒是要付出代价的。
内心的独立和强大很难,但很有必要。我觉得,在大学里,做人云亦云的事简直太简单了,而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难。比如说,你想在寒冷的冬天早晨坚持早起,有可能室友都在赖床;比如说,你想每节课都不落下,可能周围的好友都在讨论怎么逃课。这个时候,我希望你能保持一颗强大的内心,去肯定自己的选择,并付诸实践。有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怎么自己那么努力,结果还跟别人差不多,相信我,如果结果还没有达到你想要的,那么它就是正在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前进,请给它一些时间和耐心。
最后,无论你有什么梦想,不要放弃(注意我没说不要轻易放弃),你还年轻得很,做什么都还来得及。
——廷廷,美国康州大学博士在读
我曾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喜欢“学习”了
如果能穿越回刚上大学的2009年,我会揪着耳朵跟自己说:忘了过去吧,现在你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多向大家学习呀!
过一段时间,我会再去揪自己耳朵:没错!大家是很优秀,有人擅长唱歌、跳舞、玩各种乐器,有人英语口语特棒,有的长得很漂亮……别忘了你也不差呀,没有必要因此自怨自艾!每一个人的起点和成长环境都不一样,硬要放在同一个坐标系,那种比较没有意义!难道忘了生物老师提醒N遍的“做比较实验要控制单一变量”吗?
如果能跟自己多说几句,那就是:
多读书,读经典(窃以为这条适用于文科生、理科生,男生、女生)。别一看到“世界名著”“××经典”就觉得它们面目可憎,这说明人家是经受住了N辈读者考验的“硬通货”。读书这事儿,有时候像是逃避现实,有时候是开眼界(尤其是对于“世界那么大而你没钱去看”的学生党)。而且,大学时那种随心所欲乱翻书的状态,实在是千金难买的奢侈品。
找机会去参加公益活动。这样不会陷入狭隘的自我中,还坚定地以为那就是全世界。
在大学的开头两年,我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喜欢“学习”了。后来终于明白,“学习”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论是参加一项运动、了解一门语言、研究一个学科,还是炒一个菜,都需要学习才能掌握。而且要持续为之努力,千万别信任何“速成”。不然的话,之后的N年你会间歇性地后悔:哎呀,要是我当时学了××就好了……
最后,特别想对8年前的自己说:跳出当下的生活想想诸如“为什么活着”的人生问题不是坏事,但是不要再陷入到“大学学这些课程有什么用”“人生有什么意义”“我想这些又有什么意义”的死循环中。关于生命问题,有很多条探索路径。有些问题在当时当地想不明白,是因为阅历、知识和智慧都太少。别着急,继续积累,等到机缘成熟,就会豁然开朗。
如果这些问题让你显得跟周围的人不太一样,不要给自己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因为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再强调一遍,想得多不是错,但是不要“空想”和“干着急”,要去为自己贫瘠的大脑和生命补充营养。继续读书、实践、思考,那样你会像磁铁一样,慢慢吸引出越来越多的同类。
——李二丫, 硕士毕业,媒体从业者
今天的编程决定了4年后的输出结果
韶光易逝,且行且珍惜。如果说中学生涯意味着做不完的试卷考不完的试,那么大学意味着独立、自主与开放。再也没有家长或者老师追着赶着让你学习,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模式,这正如编程,人人都是“程序猿”,4年之后输出的结果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人穿梭在图书馆与自习室,成为学术达人;也有的人辗转于世界500强,成为名企的预备兵;当然,也有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对自己的床爱得深沉,浑浑噩噩就走出了校门。所以当你踏入象牙塔之前,即使没有明确的目标,也请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因为一旦走错了路,你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去纠正,有的甚至无法回头。经历了那么多“痛苦”的学习生涯,好不容易换来了自己做主的机会,珍惜时光,不要回首这4年时,只留下遗憾。
专业学习,请当断必断。面对择校择专业,你可能迷迷糊糊听从亲朋好友或者家长的建议,想当然地提交了一个。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感到迷茫,甚至遇到学习障碍。这时,请当断必断。如果可以继续,那么全力以赴,缩小差距;如果不能前行,那么果断舍弃,另寻所爱。一般大二有一次调换专业的机会,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难以忍受现在的专业,请果断另选专业,千万不要等到大学毕业时才醒悟。
梦想可以照进现实,但请注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每年都有各种机构评出“最好找工作的十大专业”“薪酬最高的十大专业”等,很多人也基于此而作出选择。但请注意,光鲜亮丽的背后有常人不知的辛酸苦楚。法庭上威风凛凛的法官、言辞犀利的律师,背后有你看不见的翻阅、背诵法条的深夜;摩天大楼里帅气、美丽的白领,背后有你看不见的无数个加班夜;校园里知识渊博的教授,背后有你看不见的为了科研而大把脱落的头发……同时,请注意,数据上显示的“年薪百万”是中层管理者的平均水平,而你只是一个大学新生,期望值不要那么高。梦想与现实有差距,而差距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明珠,硕士毕业,现担任北京某高校辅导员
我要是再上一次大学 绝对不熬夜了
大学里重要的事,首先,当然是学习,必须是学习,绩点必须刷上去,英语必须不能扔,专业书要多看,多看专业书!不是教材!是经典著作!如果实在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就转吧。转专业的代价就有点大,所以要谨慎,但是如果实在不喜欢也不要因为犹豫害怕而错失机会,要不然……代价更大。
然后是社团活动。多参加活动,最好有一个愿意长期参与的社团,多结交朋友,不要荒废时光。还有一些要提醒的细节:不要睡懒觉,不要熬夜,自律。我要是再上一次大学绝对不熬夜了。
只要不虚度时光,比如整天玩手机、睡懒觉、玩电脑、打游戏、看剧,其实怎么都没问题(真的很容易一玩手机、电脑,一整天就过去了)。
——左宁宇 中山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本科在读(大二时由数学系转专业至人类学系)
无论去哪儿 都不要宅在宿舍
关于大学,每个过来人都有很遗憾的事情。高中读的很多对大学的憧憬文章大多说大学生活多么轻松多么精彩,但事实上,进入大学最不可忘却的就是“努力”。努力学习拿奖学金当然可以,混个绩点拿毕业证也没问题,前提是一定要过得充实,我想天天泡网吧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剧,恐怕是没有充实可言的。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得精彩;无论去哪儿,都不要宅在宿舍。希望毕业的时候,回首4年,不会有太多碌碌无为的感觉,这样就够了。
——张林林,硕士毕业,人寿保险公司风控经理
你羡慕别人时 别人也在羡慕你
建议:1.多出去逛逛。2.大一大二好好玩,大三大四好好学。3.觉得迷茫就想想:我要干啥,我能干啥,我在干啥。4.走自己的路,不要羡慕人家,因为人家也羡慕你。5.平时可以留意学校的“小广告”,可以得到很多社团活动信息。
大学啊,反正都有大把的时间,不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人谈恋爱,有人玩游戏,我就是喜欢出门逛逛。我参加了很多社团,文学社、棋牌社、话剧社、自行车社,暑假还去过福建山区支教、骑车去过西藏……后来读研时也加入了话剧社和公益宣讲社,去小学、社区、工厂讲课,讲医学基础知识、儿童性教育、营养学等。收获嘛,就是可以跟人谈笑风生,吹牛不用打草稿。本来就自信,现在更自信了。
还有一点就是,千万别后悔。没有路是白走的,即使有遗憾,那也能接受,都忘了。
——张先生,硕士毕业,法医
多读点书,广泛地读
多读点书,广泛地读一读,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专业外的。多运动一下,把身体锻炼强壮。同时再多经历一下各种事情,心理素质更好些。
当然,说了这些估计刚入学的同学们也听不进去,能听得进“老人言”的毕竟是少数。刚入学嘛,先随心所欲一阵子吧。
——董越,硕士毕业,媒体从业者
后记
大家的建议中有看起来矛盾的地方:有人强调成绩的重要性,有人觉得无所谓;有人看重社团活动,并且乐在其中,而有人并不赞成……
上述每一条建议,都是受访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成长经历给出的,必然各有侧重,也不存在绝对的“正确”。实在不必单拎出某一条尺度去衡量自己、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而自责,当然也不必因为自己尤其擅长某一方面而眼高于顶,那会绊住前进的脚步。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祝各位大学新鲜人勇猛地撞开未来之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雅娟整理
原标题:25岁写给18岁的穿越留言
来源:gaokao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