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大学  > 大学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8/9/12 1:49:20 人气值:
学历层次: 大学      地址: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第三方平台查询:    “百度百科”“天眼查”“百度”

概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11人(其中在读2人,日本和韩国海归博士2人),硕士24人,另外聘兼职教师12人和客座教授若干名;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级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各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师德标兵3人。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厅级以上教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6项,省级教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学院特别注重学术交流活动,开设有“名家人文讲坛”、“博士论坛”等系列讲座,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作学术报告,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2010年,学院成功主办全国欧阳修学术研讨会。2011年,作为主办方之一又成功举办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儒林外史》高峰论坛。近年来,学院对外交流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突破,2007年开始派教师赴国外任教,2009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学校最早招收留学生的院(部),先后已有4批韩国留学生来学院学习汉语。

近年来,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院立足传统师范教育,更多地开设应用写作、口语交际、实地采访和上机实验类课程,强化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教学技能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院现拥有新闻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普通话培训测试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艺术演播厅等实验实训场所,拥有专业摄影摄像器材近百台,另建有校外实习基地9个,可以满足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

学院现有“石上松”文学社、“红烛”话剧社、“日语爱好者协会”、DV影视协会和红楼梦爱好者协会5个学生社团。通过举办普通话大赛、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百生讲坛”、新闻实践、大学生科研立项、系列展览等品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讯飞杯”诗文朗诵比赛、影视文化艺术比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近年来,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并被学校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文学院现有教师3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11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77.8%。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2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安徽省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坛新秀2人。另聘有兼职教授25名。近年来该院教师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承担厅级以上教研、科研课题30余项,教师出版专著、教材20部。(统计数字截至到2011年6月)

序号姓名性别职称学历现任职单位
1胡传志教授(博导)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谢昭新教授(博导)本科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3潘啸龙教授(博导)硕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4刘运好教授(博导)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5白兆麟教授(博导)本科安徽大学中文系
6陈文忠教授本科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7方维保教授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8阚绪良教授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中文系
9杨柏岭教授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10汪红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11钱奇佳副教授本科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12芮瑞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13倪三好副教授本科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14彭家法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中文系
15王木青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中文系
16王道庆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中文系,

研究机构

文学院系(教研室)简介

文学院的前身中文系最初只设有文学、语言两个教研室,升本以后,随着我院的发展,报经学校批准,又陆续增设了综合(后改为文艺学)、新闻学教研室。为适应本科教学与科研的发展需要,2011年12月,结过调整,设立中文系、新闻学教研室和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三个科级的系室单位以及一个院级实验实训中心。另外,我校语委办(普通话测试中心)亦挂靠我院,为教研室平级单位。教研室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交流教研心得,反馈教学信息,开展科学研究,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学院教研室(实训中心)机构成员一览表

机构设置负责人机构成员
中文系章会垠文学:江文贵、裘新江、章会垠、卢晓辉、王英、 陆荣丽、 孔刘辉、张太兵、张敏、王国杰 文艺学:刘泽林、吴文杰、韩霞、姜莉 语言学:陆晓华、衡桂珍、何自胜、杨俊芳、张铉、郑益兵
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杨锦鸿杨锦鸿,卞佩峰,周祥,潘火强,夏斌文,朱咸影,王亚滨,张家武,许秀娟
新闻学教研室张文杰苏立、李正红、张文杰、音坤、王运歌、王舒、王婧、王洪所、罗伟、叶盛世、梁华群、王诗根、郑晓华、李秀利
语委办(普通话测试中心)杨锦鸿杨锦鸿,音坤,吴文杰,衡桂珍,张敏,王英,李敏,

教师简介

裘新江,男,1963年出生,浙江嵊州人,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1984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90年至1991年入安徽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课程进修班学习。 1998年至1999年做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曾任中文系工会组长,第三、第四届校教代会代表,文学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校教学委员会委员。现为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校首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常务理事,滁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兼《琅琊诗词》编委,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艺术鉴赏学学会理事。

主要专业方向唐宋元明清文学和红学。先后承担过《中国古代文学》、《写作》、《秘书学概论》、《大学语文》、《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红楼梦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与创作》等课程。曾在《戏曲研究》、《红楼梦学刊》、人大复印资料《红楼梦研究》、《贵州文史丛刊》、《古典文学知识》等国家重点、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古诗词创作鉴赏基础》(河北人民出版社),参编教材《大学语文》(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持安徽省教育厅社科人文项目2项(其中重点1项),主持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参与安徽省教育厅人文项目和教研项目2项,主持与参与校级课题8项。曾经获过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先进班集体(2000年),校骨干教师、先进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称号。

卞佩峰,男,文学院党总支书记。 1978-1982年,在安师大滁州分校中文系学习; 1982-1984年,在安师大教育系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副高级职称。从事师范生心理学教学工作至今。擅长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任滁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苏立,男,出生于1966年11月,中共党员,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有吉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士学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法学硕士学位、日本鸣门教育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 、日本德岛大学工学研究科信息学博士学位。

2007年6月回国到滁州学院中文系任教。有13年的政府机关工作经验。曾任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科员、副科长、科长;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吉林省四平市教育委员会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组织员。

担任《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学》、《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网络广告实务》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2007年来校工作以后,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1项。著有《我的中日文化体验》、《日本当代教育研究》、《日本环境保护研究》等著作。

有6年多的日本留学经历。精通日语。2006年12月通过日语能力考试1级(312分)。用日语在日本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国家级学会论文1篇。2007年在滁州学院组织成立了日语协会,会员发展到500多名。义务为日语协会教授日语2年。熟练掌握英语,英语托业考试成绩490分。

周祥,男,1975年出生,安徽天长人, 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历史学硕士,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长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曾先后荣获滁州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韩霞,女,河南省唐河县人,教授,198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河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晋升教授职称。2013年来滁州学院文学院工作。

韩霞曾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1998年),河南省第五届高等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辅导教师(2007年),商丘师范学院教学名师(2007年),河南省文明教师(2008年),商丘师范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曾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04年),商丘师范学院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指导教师一等奖(2009年)。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两项(“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研究”,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办公室,2010年8月结项。 河南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年7月立项,在研。)主持完成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1项。获省级论文二等奖1项,市级论文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论〈在奥利斯的伊菲格涅亚〉的伦理意蕴》(《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传统与颠覆:论欧里庇得斯的〈海伦〉中海伦形象的塑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等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呻吟语注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主编;《欧里庇得斯悲剧的伦理批评》,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独著。)参编教材2部(《外国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副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副主编。

章会垠,生于1964年4月,1980年9月就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7月毕业,分配至滁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现为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

主要担任以下课程的教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诸子导读、《论语》导读、屈原研究、陶渊明研究等。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神女神话与林黛玉》、《冷月花魂——黛玉之死的原型意义》、《自觉时代的人生悲歌——古诗十九首的人文精神》、《超越有限性——庄子论逍遥游》、《论欧阳修的士情结》等。主要学术兴趣是探讨文学中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

张文杰,男,1965年12月出生,甘肃宁县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文艺美学、文学批评、中西美学比较、娱乐文化批判(媒介文化与视觉审美)。从1985年开始在甘肃宁县教育部门工作多年。2000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与美学),毕业后在江西一所高校任教。2006,9-2009,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并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西方文学理论与美学)。

在上海深造读博期间,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商学院的“大学语文”、 “阅读与写作”、“艺术欣赏与人文”等教学工作,参加过复旦大学出版社审读员考试和培训,兼职做过复旦出版社的审稿校对工作。工作和深造期间,先后在《当代文坛》、《文学界》、《文艺争鸣》、《文艺评论》、《作家》杂志、《江淮论坛》、《江汉论坛》、《艺术研究》、《复旦研究生报》等刊物上发表过20多篇专业学术论文;主要从事过的教学课程有:“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中国美学思潮”、“中西文化比较概论”、“网络文学传播”、“电视文化传播”、“美学原理”,“大学语文”、“影视美学与欣赏”等。

主要获奖经历:2002,6 在广西师范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曾获研究生“科学与真理”演讲优胜奖奖;2002,11月获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甲等奖学金”;2004,5 在江西上饶师范学院获“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2007-2008年10月在复旦大学先后获“研究生奖学金”二等奖、三等奖;2008年6月获复旦大学中文系“蒋孔阳美学奖学金”一等奖。

主要参与过的学术交流活动:2001年4月12日参加全国中文教材编写专家研讨会(桂林);2002年11月参加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讨会(桂林);2006,6参加复旦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美学”学术研讨会(上海);2006,11月24日参加上海美学协会主办的“美学与当代大众文化”(上海)2006,12月23日参加上海美学界举办的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困境与反思”研讨会(上海社科院);2007,6有论文被专家组评审通过,并应邀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博士生中国语言文学学术论坛(北京);2007,3月参加复旦文史研究院成立举办的系列讲座与研讨活动(上海);2007,4月10日参加“创伤与愈合——中韩作家师生讨论会”(上海)等。

主要学术论文与课题:《情绪的体验,智性的思考》载2002,1《当代文坛》;《反思性批判:中国化与回到马克思自身》,载2007,9《文艺争鸣》;《平民大众的无奈调侃与批判姿态》,载2008,6《江汉论坛》;《来自黄土地的诗性沉思与民风体验》,载2008,11《作家》杂志;《消费时代:狂欢冲动开始挤走审美距离》,载2008,8《时代人物》,等。课题: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特征与审美精神(院级,2006);《透过南宁国际民歌节看当代人的审美心态》(广西教育厅重点课题,2007,参与者);中国当代民谣的文学色彩与大众文化特征研究(安徽省教育厅课题,2011,主持者),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30多篇。

所获成果

近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承担厅级以上教研、科研课题近20项,院级科研教研项目20多项。2006年曹小云教授主持的一项省级课题,实现了滁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省级科研课题零的突破。教师出版专著和省、部统编教材10多部,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

学生培养

多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除了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外,还重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教学和其他工作的需要,历届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

文学与传媒学院有 “石上松”文学社、“红烛”话剧社以及“红楼梦”读友会三个学生社团,院部依托这些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依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设置

汉语言文学(本科,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应用写作能力,能胜任初、高中语文教学或从事新闻传播、机关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语文教学论、基础写作、新闻写作。

就业方向:初、高中语文教师,新闻单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秘人员。

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懂得现代网络技术,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网络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网络新闻学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网络新闻实务、网络传播学、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动态网页设计、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就业方向:新闻媒体记者,宣传、出版、网络等部门的宣传管理人员。

语文教育(专科,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技能,能适应新世纪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胜任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

主要课程: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师口语、教育学、心理学、书法、教师技能。

就业去向: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秘人员。

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我校第一届党代会确立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我校科研教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滁州学院2011—2015年事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文学院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规范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随着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院在校学生数也由之前的不足千人发展到近1300名,目前在校生规模位居全校第四位,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明显,大大增强了文学院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

2、专业建设力度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新增1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新闻学,并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注重学生的教学能力、普通话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新闻专业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有的两个本科专业都是学校合格专业。

3、质量工程工作成效明显。2007年以来,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1项。校级教学名师3人。省教坛新秀1人,校级教坛新秀2人。

4、科研工作成绩显著。获批厅级以上课题22项,其中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办项目1项,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42篇,其中二类以上1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7部。

5、师资队伍建设再上台阶。引进博士11名,其中海外归国博士2名,国内重点大学博士4名;培养博士4名,其中2人已取得学位,2人在读。引进硕士5名。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73.3%。晋升教授1名,副教授4名,转评副教授1名。教师中副高以上比例占33.3%。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

6、对外开放办学取得突破。2009年文学院接受了首批来自韩国韩瑞大学的5名留学生,目前,文学院已经先后培养了4批留学生,留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汉语水平提高很大。这标志着文学院对外开放办学取得了新进展。

7、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自学校第一届党代会召开以来,我院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自觉要求,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为内在需要,紧紧围绕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认真扎实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系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系部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强理论学习,是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五年来,系党总支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为载体,引导全系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所蕴涵的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系部工作全局。

通过中心组学习,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博士论坛系列讲座、开展教职工政治学习等途径,引导全系师生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还采用邀请专家作辅导讲座、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地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我们结合系部发展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积极研讨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如何提升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质量等课题,不断提高分析形势、认识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程序,严肃认真地做好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每年举办两期党校培训班,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应道和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本科专业偏少,目前只有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两个。

2、学科建设力度有待加强,目前还没有重点学科。

3、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师资队伍数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需要及时补充。

4、新闻专业实验室建设急需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偏少。

5、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急待提高,应多提供实践机会。

二、“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学工作,以学科建设推动系部发展,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立足滁州,面向安徽,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加快转型,努力把中文系建设成为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皖东文化研究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二)主要任务

1、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到2015年,全系在校全日制学生预计达1500人。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突出对学生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凸显新闻专业特色,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申报具有发展应用前景的新专业,服务于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拟申报文化产业管理、对外汉语等应用型专业。加强各专业的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拟新增省级精品课程共2门,校级精品课程共6门。加强新闻专业实验室建设,建成独立的新闻编辑实验室、演播厅各1个,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力争获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8项左右。学生参加厅级及以上各类竞赛的人次及获奖项目有新的提高,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4、科研工作。“十二五”期间,教师发表论文200篇以上,其中二类期刊以上发表的论文30篇以上,出版专著或编撰教材8部左右;成功申报各类科研项目30项,其中校级18项,厅级及以上12项,力争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通过整合研究力量,在“历代名人与滁州研究”,“欧阳修研究”、“吴敬梓研究”、“朱元璋研究”、“凤阳花鼓戏研究”、“淮南抗日根据地文艺史研究”等基础上,成立皖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所),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科研团队,力争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滁州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5、师资队伍建设。稳定现有师资队伍,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争取4名左右的教师晋升教授,10名左右的教师晋升副教授,4名左右的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引进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拟引进教授或博士8名左右,努力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力量雄厚,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中文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对外开放办学。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兄弟院校的合作。在韩瑞大学留学生汉语进修班的基础上,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路子,拓宽对外办学渠道。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修订完善各项基本规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文学院教师岗位职责》、《文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文学院教研室活动规定》、《文学院毕业实习制度》、《文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制度》、《文学院教师年度考核实施细则》、《文学院班主任工作细则》等基本规章制度。

2、完善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凡重大事项及决策都需经过文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充分发扬民主,增强系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和谐建系。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工作督导制度、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师听评课制度。严格期初、期中、期末三期教学检查制度。

4、充分发挥系教学委员会和系学术委员会,在教学科研考核与评价、用人进人把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教学管理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完善教学管理措施,加强各类教学档案的规范化建设,重视过程监控,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和教学观摩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在教学上实现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应用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求教学环节体现实践性;二是以毕业实习为中心,全方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三是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专业引领功能;四是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除闭卷笔试之外,积极尝试开卷、口试、小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考试、评价方式。

(三)加强科研工作,打造科研团队

1、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和科研特色。加强对皖东文化的研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有发展潜力的科研团队,力争取得一批新成果,用实力充分发挥对地方文化的引领作用。

2、重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对青年教师提出明确目标,通过在职进修、外出访学、提高学历等措施,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3、加强项目申报工作,以项目促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督促已立项项目加紧研究,按期结题。组织申报各类新项目,力争在国家项目方面取得突破。

(四)进一步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为系部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十二五”期间,我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创先争优”的强劲东风,围绕“为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中心工作,立足于“规范、创新、提高”,以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坚持以思想建设为重点、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自学、中心组学习制度,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和把握方向、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

2、党政班子认真落实系部行政重大工作的最高决策形式——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按照规定的要求、程序和形式决定系部教学、科研、学科、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做到党政工作同步谋划、同步考核、协同发展。

3、推进系部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紧密围绕党委的各项任务和学院中心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保证和促进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强化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的功能。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工作中,密切结合工作实际和党员实际,以激励、鞭策党员在本职岗位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线,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

5、增强党组织在深化“凝聚力工程”中的服务功能,健全党组织征求群众意见、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的制度,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意愿表达的渠道。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现系部特色的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运行机制。

6、加强和改进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正确处理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主动适应学生学习、生活和管理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班上的实现途径,使大学生党支部成为带动学生班级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7、构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责任制,利用每年召开的学院系部班子民主生活会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检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8、充分发挥学院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作用。以学院党校为依托,根据各类干部的培训需求,每年至少进行1-2次集中培训。党校培训要力求针对性、有效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

9、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和“规范、创新、提高”的原则,坚持以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为核心,全面梳理、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将制度建设融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之中。

10、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辅导员通过培训,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