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目前有5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车辆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低温与制冷工程、工业工程、环保装备及环境监测;4个工程硕士授权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动力工程;4个高校教师系列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
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环保装备及环境监测工程,5个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A类)、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绿色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工业车辆重点实验室(共建)、安徽省汽车NVH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共建)、安徽省低温与制冷重点实验室(共建);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安徽省汽车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VNH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锻压数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学院的大部分学科专业已有近60年的历史,也有部分是新兴学科专业。
研究机构
噪声振动研究所、摩擦学研究所、汽车装备工程研究所、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研究中心、CIMS(现代集成制造与数控装备)研究所、特种加工研究所、安徽省汽车技术及制造装备工程研究所、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制造系统工程研究所、制造过程检测、控制与管理研究所、新型机电传动研究所、数字化家电研究所、数字化管理与管理可视化研究所、绿色设计与制造研究所、电动汽车研究所、汽车底盘研究所、汽车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汽车车身技术研究所、真空科学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所、制冷空调技术研究所、能源与动力研究所、液压气动技术研究所、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汽车装备工程技术研究所。
研究方向
Ø 振动及噪声测量方法与技术
Ø 摩擦学及摩擦设计
Ø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 现代设计理论及数字化设计
? 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
Ø 汽车成套制造技术与装备
?区域及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 节能环保汽车设计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Ø 高效节能环保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 制冷与低温工程
Ø 环保装备及环境监测工程
Ø 真空工程与装备
Ø 制造过程监测、控制与管理
所含系部
学院设有9个系:机械设计工程系、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工业工程系、车辆工程系、真空与过程装备工程系、动力机械及工程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工程图学系;有机械实验教学与研究中心、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还有摩擦学研究所、噪声振动研究所、汽车装备工程研究所等二十几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全院有教职工2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教授41人、副教授近97人、讲师(助研、工程师)有博士学位的61人、读在职博士的59人。有在读的博士后4人、博士生164人、硕士研究生717人、工程硕士研究生577人、本科生41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240人。科学研究一直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院的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科学研究无论在承担的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取得长足的发展。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100多项,研究经费3000多万元。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是学院的科研特色之一。与多家企业联合成立研究中心和研究所,承担横向课题300多项,研究经费约1.3亿元。近5年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形成了若干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教职工人数
全院有教职工25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33人、副教授近100人、有博士学位的35人、读在职博士的30人。已培养出博士20人,硕士约600人。有在读的博士后4人、博士生70人、硕士研究生287人、工程硕士研究生156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院279人、本科生3293人、成人教育学生505人。
各系部
机械设计工程系简介
机械设计工程系是由成立于1945年的机械原理零件教研室和成立于1977年并招收了我国第一批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的机械设计教研室于2008年合并而成,我系也是我校“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该学科中唯一面向本科生的单位。
我系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力量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目前共有教师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主要承担全校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模块本科生的专业和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创新设计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计算机辅助工程为特色,拓宽基础,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但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我系还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年来,本着严谨求实、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系不仅为国家的科技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机械共性数据库”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校直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独立开发出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曲轴精密校直机”。目前已形成了“自动校直技术”、“齿轮及车辆传动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制造业信息化”、“多目标优化设计”、“相似设计理论”、“可靠性设计”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目前机械设计工程系正依托学科的发展实现其“在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研究水平、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国内本领域中具有综合优势”的发展目标,使得机械设计工程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并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机械制造工程系
机械制造工程系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人才培养的实体单位,由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金属工艺学教研室、CIMS研究所、特种加工研究所四个单位组建而成。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是我校最早创建的本科专业之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于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
机械制造工程系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团结协作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目前在职教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教授5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1名。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4人(在读博士9人)。
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了稳定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
特种加工技术及装备;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环保技术及装备;
切削加工技术;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械系统动力学及状态检测。
近年来机械制造工程系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市级、军工课题数十项,企业委托项目经费达数千万元以上。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多项奖励。目前已经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其中参编“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图书一部,该书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有多篇被EI、SCI、ISTP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
近年来机械制造工程系教学硕果累累,获安徽省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一项;多次荣获优秀实习队光荣称号;“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工程训练(原金工实习)”课程被评为合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工程训练”课程还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该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合肥工业大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参编国家规划教材两部和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两部。
机械电子工程系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教研室成立于1983年,是国内最早从事机电一体化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1984年开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1996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办学特色为“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目前,教研室有教师26名,其中教授7人(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在读博士7人。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立了机电专业模块比较系统的实验条件,实验室面积约1200平方米,各种实验设备200多台套,能开出机电模块专业所要求的基础课、专业课和相关选修课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近年来,教研室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40多项。目前在研项目有20多项,总经费达2800多万元。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有多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等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为学科的持续发展以及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所承担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多次获得不同部门的奖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奖和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
教研室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曾主办了“全国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术会议”、“全国首届绿色制造基础研究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与美国德克萨斯工业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日本上智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武藏工业大学、横槟国立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人员与学术交流关系。
经过多年发展,本教研室在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已形成了多个稳定的、且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机电产品系统与装备设计
机电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研究
制造业信息化与4C融合技术
激光雕刻应用技术研究
生物机械工程
电子装备技术研究与开发
机电液气控制应用技术的研究
基于单片机的机电系统设计性实验平台的研制
工业工程系介绍
1、工业工程专业介绍
工业工程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美国七大工程学科之一,它融工程和管理于一体,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把工程的、定量的分析方法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相结合,对各种综合系统(包括生产系统、服务系统、组织系统等)进行设计和优化,以提高系统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工程技术,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和管理学为一体的综合交叉性学科。
工业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知识面宽广,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运作与管理及工业工程理论研究的,能够对复杂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和运作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目前,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已具有博士、硕士和本科层次较为齐全的办学体系,拥有二级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博士点、硕士点、工程硕士以及工业工程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工业工程系师资设置
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系坐落于合肥工业大学南区机械楼5层。目前,工业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和兼职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助教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
3、工业工程系科研状况
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系以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研究所为科研核心,围绕现代工业工程基础、物流工程、制造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地方政府项目和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
1)企业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
2)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
3)设施规划与物流工程
4)工效学与人因工程
5)企业信息化工程
6)工程统计学与质量管理
7)运筹学与运作管理
8)工程经济学与项目管理
9)生产现场管理与IE改善
4、工业工程教研室实验室建设状况
目前已经拥有或正在筹建的教学和科研用的实验室有:
1)工业工程网络工程实验室
2)工效学与人因工程实验室
3)企业虚拟运作实验室
4)先进生产系统仿真实验室
5)企业生产物流实验室
5、工业工程教研室主要承担的课程
运筹学;先进制造技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系统工程;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工效学与人因工程;企业信息化理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运作研究与作业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分析;系统工程经济学;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成本控制理论;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等。
工业设计系简介
工业设计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综合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美学、设计学、人类社会与环境等领域,是一门技术与艺术交叉的综合型学科。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面向机电产品和汽车工程领域,以产品设计为重点内容,具有明显的工科设计应用型特色。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学习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并学习美学原理、绘画基础、视觉传达设计、设计方法、工业产品设计、造型设计、人机工程学、汽车概论、设计前沿研究、市场学和文化史论等专业知识以及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相关学科知识。毕业学生可在轻工、机械、电子、汽车、仪器仪表等行业从事产品开发设计工作,也可从事与产品开发相关的包装、广告、营销等研究与管理或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专业沿革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在国内起步较早,在198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试办工业造型设计专业时,就在机械设计专业开展工业设计专门化教育,并同时参加了于1992年在京成立的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第一届指导委员会,多年来一直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湖南大学、江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批代表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方向的学校同步发展。
学科特色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隶属于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之下,以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汽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产品设计中的功能与使用方式、造型与色彩为主要研究内容,应用现代设计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造型原理,形态语义,视觉传达,界面设计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培养适应机械与汽车工程领域的、具有工科设计应用型特色的工业设计专门人才。
我校在工业产品开发设计方面有很强的学科优势,目前本学科已拥有人机工程实验室、数字设计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教学实验条件已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在产品开发研究方面有明显特色。设有工业设计硕士点和工程硕士点,其中大部分涉及产品设计领域,并承担过很多工业设计方面的科研项目和产品设计任务。
师资队伍
我校是全国最早开展工业设计试点教学的院校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一支以老带新、充满活力、由长期从事工业设计教学和实践的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本专业师资队伍年龄、学缘和专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和副教授各1人,讲师8人,其中硕士8人,在读博士2人,学科带头人韩春明教授现任教育部高校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
科学研究范围:
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数字化 媒体设计。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发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依托机械、汽车、制造技术等专业背景,与相关专业形成综合交叉的体系,使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良好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基础,设计对象广泛涉及机床、交通工具、生活文化用品、媒体软件类产品等多个范畴。现已形成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开发策略研究、产品市场策划、产品造型设计、功能设计、 结构设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产品逆向工程)、人机工程研究、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媒体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CIS设计、网站设计等多个富有特色的设计和科研方向。
工业设计专业师生与“合肥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日立挖掘机公司”、“江汽集团”、“合肥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安美达光电机械有限公司”、“安徽金帮电子有限公司”、“安徽华新科技公司”、“安徽迪普公司”、“合肥波林新材料有限公司”、“合肥兴田公司”、“安徽力宇公司”、“安徽省公安厅车管所”、“安徽省军区”、“巢湖军分区”、“中国惊天液压设备制造公司”、“上海博浩公司”、“无锡科恩公司”、“广州海特天高有限公司”、“广东东菱凯琴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多项叉车、电冰箱、洗衣机和各种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网页设计和多媒体设计项目。
车辆工程系简介
车辆工程专业隶属“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成立于1954年,在多年的发展中,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确立了稳定的科研方向,形成了特色鲜明、覆盖车辆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科。办学50多年来,车辆工程专业共为汽车行业与交通运输行业培养40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大多数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和技术或管理骨干,在社会上得到了强烈的反响,毕业生供不应求。
车辆工程系非常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已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学人员33人,教授12名,其中博导8人,副教授8名,讲师(工程师)8名,高级试验师3人,教师中80%具有博士学位。
车辆工程学科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教师硕士学位点授予权,2005年被学校列为示范建设专业和211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目前实验室现有面积达5000平方米、具有1500多万元教学与科研设备。
车辆工程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电动汽车、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汽车电子技术、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状态监控与诊断等方向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近三年在国家核心杂志发表相关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多部,一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在研的项目有40多项,其中有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总经费1500多万,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扶持自主创新企业方面做出了骄人的业绩。服务于生产一线,与江淮汽车集团、安凯汽车集团、奇瑞汽车公司、星马汽车公司、二汽集团、北汽福田公司等汽车生产企业联合攻关,为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受到企业的好评。 科研人员现正加紧对ABS/ASR、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控悬架、电动助力转向、自动引导车、故障诊断、客车轻量化、自动变速器等方向进行研究并致力于产业化。自行开发的EPS、ASS、ABS原理样机和EPS/ABS集成控制器,已在样车上安装并进行了道路行驶试验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1)现代车辆动力学及控制技术
该研究方向主要承担车辆动力学建模、系统仿真、车辆电子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迄今已经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和省部级科技攻关等20多项科研项目,同时完成了企业委托的开发项目30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与主动悬架系统的集成控制研究获200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电动汽车技术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燃料电池的整车集成与控制技术、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驱动电机设计及其控制策略、动力-传动系及其控制技术、先进能源材料与技术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和省部级重大攻关等20多项科研项目,完成了奇瑞混合动力轿车样车的研制、多能源控制器的开发、电机驱动器的开发、混合动力汽车CAN总线的研发以及大容量薄膜电容器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工作;完成了安凯燃料电池大巴的样车研制开发,以及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工作;建成了“电动汽车电控集成系统的试验平台”,多能源控制器的开发平台,制定了混合动力总成试验台架的企业检测标准。
(3)车辆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
该方向一直进行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的先进设计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在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深入研究了车辆及零部件的CAD/CAE和虚拟样机技术,在车辆悬架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车身的设计与系统匹配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002年以来与企业合作项目超过50项。在20世纪80年代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挨七五攻关项目“轮式拖拉机系统CAD开发研究”中3个子项目,于1991年获国家计委、可谓、财政部颁发的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成果奖和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的安徽省“九五”攻关项目“板簧承载式汽车悬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凯WK47客车轻量化设计研究”获中国汽车工业进步三等奖。
(4)车辆状态监控与诊断技术
该方向主要从事汽车故障模糊误差逻辑推断、小波分解和神经网络相结合诊断、融合实例与规划推理的系统诊断车辆故障诊断等新方法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机动车安全性能自动检测”,获安徽省科学进步二等奖,并为安徽省公安交警系统多个单位采用。在传感器动态性能测定、动态建模、动态力测量与误差修正、动态性能补偿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并转化为产品。开发的“”获得2005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本方向正在国家863项目和省十一五科技攻关等基金的支持下,进行车用传感器、车身静动态特性诊断研究。
交通运输工程系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创建于1998年,通过整合已有的汽车运用工程、道路工程、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当年在汽车学院成立交通工程教研室。1999年机械学院与汽车学院合并,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也随之并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08年,在交通工程教研室基础上成立交通运输工程系,目前主要承担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工作,并负责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经过十年多的建设,合肥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取得较快发展。目前已建成交通规划与仿真实验室、交通信息采集与GPS导航实验室、道路工程及测量实验室,正在筹建交通安全与事故分析实验室,实验室交通工程相关软件齐全,拥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交通规划主流软件,并具有相应的软件开发能力,完全具备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实验条件。现有教师12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6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人。教师知识背景涵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是一支完全能够胜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及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团队。2002年获得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正在积极争取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学历硕士学位授权点及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十年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已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培养480多名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和40多名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读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近200名,硕士研究生36名。
近五年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目前承担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及众多地方合作项目等。承担的科研经费合同金额800余万元,近5年来,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
真空与过程装备工程系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真空工程系含两个专业: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真空模块)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有教授及研究员3人,副教授6人,博士学位7人。实验室现有实验面积1200m2,装备有百余万圆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以开展包括真空镀膜、过程装备综合实验等多项科学实验。
真空作为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包括机械、电子、生物工程、材料科学、表面科学等各行各业之中。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真空技术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舞台。从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研制,到集成微机电系统的制造、从大型粒子加速器及受控核聚变的运转,到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成功上天,真空作为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条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充分认识。
真空模块前身是真空获得技术及设备专业,成立于1974年,是国内仅有的两个真空专业之一。30多年来已经培养本科毕业生1000余名。他们在国际国内真空科学技术领域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其中不乏总工、教授、总经理、董事长。多年来,合肥工大真空专业毕业生不但活跃于国内外高精尖科学研究舞台,更是占据了国内真空行业的半壁江山。
本专业1993年获得“真空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办调整的学科专业目录更名为“流体机械及工程”。 主干课程包括:机械学,控制工程,真空技术,薄膜技术等。
学科长期从事流体机械中稀薄气体(真空技术)方面的研究,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学术队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获得国家重大装备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现已形成5个稳定的、特色明显的学术研究方向:流体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流体测量与控制技术,真空应用技术,薄膜技术,微纳米加工技术。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高科技计划863探索导向类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创新、安徽省自然基金,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
本专业毕业生基本理论扎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思维活跃,富于开拓精神,社会需求量大,一次就业率高。主要进入国内重点研究院所、信息产业、航天、国家大科学工程以及国有大型企业,大多为京、津、沪、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由机械、化学、电、能源、信息、材料工程等多个大类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型专业,主要涉及将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通过化学、物理处理制成产品的过程中用于传热、传质、化学反应及输送所需的先进装备与控制技术。本专业以过程工业为研究和服务对象,具有多学科综合、集成、渗透和互为依托的特色。培养能够从事化工、石油、制药、环保、能源、机电、电子等领域中的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特点是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工程特色显著、适应性强等。专业覆盖“过程”、“装备”、“控制”等工业领域。支撑“过程”的主要学科是“化学工程与技术”,支撑“装备”的主要学科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支撑“控制”的主要学科是控制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本专业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机械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材料与加工学、化学、化学工程和工艺学、信息技术学科等。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学术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3个稳定的、特色明显的学术研究方向:环保装备与技术,流体机械控制工程,真空应用技术。目前拥有环保装备博士、硕士授权点,以及流体机械及工程硕士授予权。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高科技计划863探索导向类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创新项目,安徽省自然基金,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培训,本专业的毕业生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和就业适应性强,可以从事石油化工、能源、动力、环保、轻工、食品、医药、制冷空调、过程装备控制及其自动化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运行和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动力机械及工程系简介
动力机械工程系沿革热能与动力工程(内燃机)专业,现有教职工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2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6人,高级实验师3人。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3人。
本专业属于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现有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为: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均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10名左右。本科生每年招生45人左右,自2009年起计划招生90人左右。
目前本专业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计划、安徽省及合肥市重点攻关和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350万元。近三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已发表了130多篇论文(其中:9篇SCI收录、38篇Ei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
自1977年招生以来,已经毕业本科生1500多人。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有80多人获得硕士学位。在国内外考取并取得博士学位的有20多人。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长期以来从事动力机械及工程中内燃机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稳定的、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4个研究方向:内燃机高效低污染燃烧及代用燃料;动力机械摩擦、磨损与润滑;动力机械测试与电子控制和动力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分别在在内燃机工作过程、增压技术、清洁燃料发动机、新能源利用、现代设计技术、电子控制和测试技术、内燃机摩擦磨损等研究领域中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是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单位,安徽省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及秘书处挂靠单位。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热能与动力机械及工程的设计、研究、开发、制造、管理、运行和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本专业适用性强、就业面广。毕业生可以在与热能、动力机械及工程、车辆工程等有关的高校、研究所、大中型企业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社会声誉较高。近几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
动力机械系内燃机实验室具备各类测试仪器和设备,以及大型分析软件,如多台发动机试验台架、燃烧分析仪、废气分析仪、不透光烟度计、多通道数据采集仪、多通道数字记忆示波器,KIVA-3V、CHEMKIN 4.0、FLUENT6.0软件以及各种高端计算机等。
重点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
我校的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形成于50年代初,86年为机械部重点学科,87年获硕士学位授权,97年获博士学位授权,2001年成为安徽省重点学科;98年和2000年,所在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分别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获博士授予权。此外,本学科在国内最早开设了机械设计本科专业。
本学科现包括7个教学和研究单位,有博导9人、教授18人、副教授37人。教师中有博士19人、读在职博士的15人。现已培养出硕士200多人、博士13人。另有在读的硕士生80多人、博士生约30人,博士后3人。有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1000多万元的设备资产、283万册的图书、期刊杂志266种。
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3项;获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重要国际学术期刊论文20多篇、国内重要学术期刊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15部。1998年至2002年年均科研经费约500万。目前尚有在研项目35项,总经费1000多万元。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863高科技计划项目2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
本学科形成了多个稳定的、且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是我校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已有50多年历史,发展简历如下:
1984年: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机械部重点学科
1991年: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1年:安徽省重点学科
本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建设,已形成三个主要研究方向:①数控技术与系统;②切削加工技术;③先进制造装备。1998年以来,共完成国家、省部级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1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6项,其中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研究项目11项,总经费135万元。项目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及省科技攻关计划和企业委托。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国外主要学术刊物和学术论文30篇,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30篇,编写全国普通高校规划教材1本。培养博士生15人,硕士生50余人。
1.数控技术与系统 本方向主要研究数控编程技术、数控系统软件和数控系统。已开发出图形交互式多维数控自动编程系统,双刀架数控车削自动编程系统,STAR系列齿轮机床数控系统和车床数控系统,弧焊机器人控制系统。“九五”科技攻关成果“圆柱齿轮和曲轴准柔性数控加工生产线”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数控机床用户加工工艺及自动编程技术”获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切削加工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难加工材料和超硬材料加工技术,高性能切削刀具技术。聚晶金刚石成型加工获中国发明专利,超硬材料刀具刃磨机床获中国实用性专利,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纳米TiN、ALN改性的TiC基金属陶瓷刀具制造技术”得到应用,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属切削过程的数值模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3. 先进制造装备 本方向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制造、装配工艺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尤其是汽车产品的制造、装备、检测技术。主要研究成果有:“汽车变速箱准柔性装配线”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在安徽、江西、山西多家汽车生产厂投入使用,使汽车变速箱的制造水平显著提高,并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货车车厢试验台”在南京汽车厂投入使用;“轿车制动器性能测试”正在研究之中。
车辆工程
本学科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熔炼,尤其是近20年,学科实力明显增强,已涌现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6人,博士2人。
车辆工程学科于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列为校重点学科;1998年和2000年其所在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分别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被教育部批准为车辆工程学科教师培养硕士学位点。此外,本学科是在国内最早开杵?当究谱ㄒ岛湍壳叭??所高校开设车辆工程本科专业之一。自90年代末以来,已进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车辆工程学科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校其它相关学科,加强本学科与国内同行和国际一些高校、研究机构的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活动。以汽车与交通工程系和江淮-合工大汽车研究院为基地,和江淮汽车技术中心、安徽(奇瑞)汽车研究中心的汽车企业结合为紧密合作伙伴,同时与世界上在本学科领域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和厂商共同合作,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和高技术的产业化工作,从而提高师资水平,提升科研和科技开发能力。
车辆工程学科现有教授10人,其中博导6人,副教授15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10人。现已培养出硕士40多人,另有在读的硕士生50余人,博士生8人。
1996年至2002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刊登在国内外一级杂志上的论文有30余篇。这几年年均科研经费上百万元。目前,有在研项目15项,总经费200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企业委托项目10多项。
本学科形成了多个稳定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下面3个研究方向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科优势。
1.车辆电子与控制技术
现代汽车工程在传统的机械、力学、材料等学科基础上,增加了电子学、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形成了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这个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新型研究方向。我们是国内较早开展这方面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早在90年代初,我们即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汽车底盘系统的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等。近些年来,我们承担并完成了安徽省九五攻关“轻型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研制与开发”、十五攻关项目“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制与开发”、省国际合作项目“汽车空气悬架电控系统的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汽车悬架智能控制研究”、国家863项目“混合动力汽车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和主动悬架系统的集成控制研究”等20多项在国内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发表了相关论文30多篇,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车辆动力学与现代设计技术
我们在国内较早运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汽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虚拟样机的设计。早在80年代,我们就开始应用多种信号处理技术来识别汽车的振动噪声源,掌握了比较系统的汽车振动噪声源识别与控制技术;较早提出了汽车故障的模糊诊断、小波包分解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故障诊断等新方法。近年来,我们承担并完成的有安徽省九五攻关课题“汽车悬架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与CAD软件开发”(此项目获省科技进步3等奖),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基于网络框架下的汽车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项目,发表了相关论文20多篇,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现代设计技术是改善车辆性能的重要设计手段。在80年代,我们学科即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轮式拖拉机系统CAD开发研究”中3个子项目,于1991年获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颁发的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成果奖和机械部科技进步1等奖。在安徽省九五攻关课题“汽车覆盖件模具CAD/CAE/CAM技术的研究”中,采用了基于QYNA-3D动态分析系统的薄板冲压成型复杂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等先进技术,获得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实验室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该学科创建于1945年,有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3个工程硕士点、4个高校教师系列硕士点,有3个二级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有博士后流动站,并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同时,学校内相关学科,如“计算机应用技术”、“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管理科学与工程”都有博士点。目前本学科可以从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人员有近200人,其中博导11人、教授27人、副教授85人、博士25人在职博士27人。
本实验室涉及的学科基本上都有博士授权,仅在机械工程学科,就已培养出硕士500人、博士26人。有在读的硕士生250人、博士生60人,博士后4人、为企业和研究单位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100多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200人。同时,也通过各种培训班为安徽省的企业培养出了大批CAD、CAM、数控等方面的大批人才。目前,实验室具有能够从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各个方面的研究与培训工作的人员近百名,有能够同时开展100多人培训工作的必要的设备和场地。因此,本实验室不仅具备了培养从本科生到博士后各个层次学历教育人才的能力,也具有为企事业单位培训大批专门人才的条件。同时,实验室还将对外开放,吸引海内外高校和企业高层次的人才来实验室工作。
本实验室的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建设,使本实验室成为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有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的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基地。它能够为在该领域的创新思想提供实践的条件,进而不断地产生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它能够吸引大批国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前来工作,并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同时可为企业、研究单位培养各种层次的专门人才;它能够为广大制造业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并能迅速有效地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以上工作,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实验室由实验室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负责实验室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学术委员会由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组成。实验室下设8个研究室: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研究室、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技术与虚拟企业研究室、数字化监控和检测技术研究室、数控技术研究室、工业设计研究室、反求工程研究室、绿色设计与制造研究室、自动精密校直技术研究室。
实验室目前主要在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学院的机械楼内,约有4000多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包括120台微机工作站的中心机房(上图是其一半)、配有Pro/E、Solidworks、ANSYS以及工业造型设计等软件、Dell Precision Workstation 620图形工件站一、;服务器2台并形成了与Internet相连的实验室内部局域网、ZIPPY-I-b型LOM激光快速成形机一台、RFMV80 立式加工中心一台(如下图)、YK3120数控滚齿机一台、XK715F-4数控铣一台、CKN6132和CK6140数控车各一台、消声室一座,此外,还有用于振动噪声测量、公差测量等多种测试仪器和分析仪器。
实验室目前主要有4个重点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管理。目前重点开展的工作有:
1、建设高起点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研究平台
该平台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三维CAD工作站、服务器,配备pro/E、UG、Solidwofks、CAMworks、ANSYS等主流支撑软件;
(2)流动式三维光学扫描、激光快速成形等反求设计关键设备;
(3)数控车、数控铣、立式加工中心、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精密电火花自动精密校直机等数字化加工设备;
(4)上下料机器人(机械手)、AGV小车、多功能柔性输送线等物料输送设备。
(5)Intranet/Internet网络连接到各个研究室及每台数字化设备。
建成后的实验平台将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验证各种单元技术的性能与可靠性。如典型产品三维CAD软件、图档管理等。
(2)验证多个单元技术集成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如3C系统、4C系统等。
(3)作为研究远程监控和检测技术的平台。
(4)作为实现车间级生产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平台
(5)作为构建企业级信息化和构建虚拟企业的验证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不仅可以开展常规的CAD、CAM、、CAE、CAPP、PDM、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实验,也能开展基于Internet的协同设计、远程监控、并行工程、虚拟企业、代理服务等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前沿性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争取在5年内使研究工作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2、建设数字化装备及其产品的测试基地
本实验室将研制数字化装备、数字化测试仪器、用反求工程快速开发新型机电产品、开发远程监控的仪器和系统,这些研究开发工作的成果,往往需要经过测试和实验最终确定其性能。因此,有必要建立数字化装备及其产品的测试基地。在现阶段,计划重点建设如下测试基地:
(1)仪器信号分析与产品动态性能测试基地
该基地将以现有的消声室和振动台架为平台,配以先进的分析仪器和分析软件,争取在2—3年内使测试能力和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相应的研究开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产品几何形状与产品精度测量及分析基地
该基地将以现有的公差测量实验室为基础,联合反求工程的测量设备,在购置少量的高精度测量仪器,使之能满足利用先进制造技术生产出的产品的几何精度与误差方面测试工作。
3、建设服务基地
为了使实验室能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我们将在一年内使实验室具备以下服务功能:
(1)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方面的人员培训
我们将建设能容纳100人以上的计算机房和培训教室,同时组织出一批能够承担培训工作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开展三维CAD、CAM、PDM、ERP、数控机床等多方面的培训工作。
(2)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咨询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希望实施信息化工程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但他们对信息化了解甚少,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选择什么的支撑软件,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帮助他们。本实验室将在调研,和广大软、硬件供应商广泛合作的基础上,编写一些合适的文字材料,以便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编制信息化规划方面的服务。
(3)为企业选用支撑软件和开发原型系统验证
一些企业希望对支撑软件有较深入的了解,或者需要在自己的硬件环境尚未建立起来时了解别人为自己开发的原型系统功能和可靠性如何。对此本实验室将建立可以提供为企业信息化系统进行较为客观评价的体系。
(4)直接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服务
对于没有大量资金而希望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本实验室可以利用自己研制的软件为它们实施信息化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