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大学  > 大学

辽宁理工大学

2018/9/16 0:44:29 人气值:
学历层次: 大学     

第三方平台查询:    “百度百科”“天眼查”“百度”

  “砺器悟道”的直接含义:在“器”的磨砺中领会“道”的深远。

  “砺”:一意为磨刀石,见《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一意为磨,见《书·费誓》“砺乃锋刃”。

  “器”:器皿、工具。

  “悟”:领会、理解、觉醒。

  “道”:一意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见《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一意为人生观、世界观,见《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器”与“道”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本体分析和本质探索的一对范畴。《周易·系辞传》中讲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砺器”与“悟道”的关系从“器”与“道”的联系中,强调了“砺器”的宗旨与“悟道”的途径。

  一方面,要在“砺器”中“悟道”,我们不是培养头脑简单的工匠,而是要在“器”的磨砺中领会“道”的深远,探索规律,把握本质,作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将“悟道”的收获贯彻到“砺器”的实践中,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砺器悟道”体现了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砺器,即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地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悟道,即探索规律,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出懂天道、世道、人道,明事理、道理的综合型人才。

  “砺器悟道”体现了“务实”与“求真”的统一。“砺器”要求从实际出发,勤恳做事,老实做人,既要克服懒散习气,也要去除不去实际的幻想,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悟道”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不满足于肤浅的认识,善于深刻分析,理性思考,自觉遵循科学的发展观。“砺器悟道”是求真务实的方针在办学过程中的切实贯彻。

校园活动剪影(11张)

  在“砺器悟道”的校训中,“器”与“道”并重,辨证统一,相通相融; “砺”与“悟”并行,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既有古代先哲思想的继承,又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浸染,贯通古今,广博深远,而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字简音和,工科院校的特点鲜明,势必会激励全校师生同心协力,共铸辉煌!

工大校徽

  标识的主体由汉字“辽”的抽象图形组成,“辽”字的下部又很巧妙地形成了一本打开的书。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文字与图形的延续,体现了学院注重教学、以学为本、探求真理、学术精湛的思想内涵。

  标识主体形象又可看成是粗壮有力的汉字“工”,突出体现了我校工科院校的性质和传统优势,以工科专业为主体,汇聚理、商、人文等多学科的特色。“工”字的粗壮,传达着学校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保持工科专业的优势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发展领域。

  标识主体背景是经过弱化的一大一小两个镂空椭圆形。两个椭圆形的轨迹相互交叉,相互贯通。背景图形贯穿整个标识图案,象征着宇宙和未来。简洁的背景图案衬托着醒目的主体形象,使整个图案具有统一感。主体与背景相结合,既有形象上的方与圆对比,又具备时空中虚与实的沟通。对比中体现深邃的理性,沟通中反映时空的永恒,这一形象昭示着学校面向未来的发展宏图。

  整体标识下部书写数字“1951”,表达我校始建于1951年,明确了学校建校的时间,展示了学校悠久的历史。

  主体图案的外围是色彩渐变的圆形边徽。整体颜色青春、明快、亮丽符合工科院校的特点,彰显了学校“开放、自由、创新”的校园文化。整体标识厚重、朝气、富有现代感,是学校精神文化、价值理念的凝结。

学科学院设置

  学校现有46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分属工、理、管、文、社会5大学科。学校现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等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领域。材料物理与化学是省 “一流学科计划”立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省“特色突出计划”立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控制汽车新材料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室、光伏材料实验室、电动汽车驱动技术等4个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汽车材料与工程、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现代制造技术等3个实验室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汽车性能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汽车新材料实验室、数控技术综合实验室、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汽车振动与噪声、汽车新材料等2个研究中心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是辽宁省汽车制造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被称为“辽宁省汽车工业的黄埔军校”。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研究生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软件学院、光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部、计算中心等20个教学院、部,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中小企业服务中心、CAD应用发展中心、汉语言培训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有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以工学为主,理学、文学、管理学、社会学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多科

图书馆内景

性办学格局。

硕士授权点

  应用数学

  工程力学

  结构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化工过程机械

  车辆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是辽宁工业大学的一个分院,历经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机械汽车工程系、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变更,于2003年成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4个本科专业,其中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数控加工及工业过程控制、机械设计及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方向。有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和化工过程机械1个硕士点,1个教研室,1个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1300余万元。其中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室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研究所,1个校外实习基地。工程训练中心为校内实习基地,拥有先进的制造设备,是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工业大学CAD中心为辽宁省三个分中心之一。

  学院现有教职工11人,其中专任教师5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占3%,副教授(含相当职称)3人占4%,硕士生导师1人。教师中在读及已获得博士学位1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6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工业大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带头人2人。辽宁省精品课负责人4人。在校学生近2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1920人,全日制硕士、工程硕士、同等学历研究生80人。建院以来,为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培养专业人才5000多名。

  教育改革与学院建设并进,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型学院,以本科生教育为学院中心工作,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学科和学术梯队建设,使学院现有学科尽快跻身省内一流行列。通过大学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系统而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各专业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工程设计、工业管理、科学研究等各种工作,在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学院确定教学中心地位,定期组织召开由各教研室主任及教学秘书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工作进行部署总结,把好教学质量关,通过学院领导听课、组织教研室主任听课、向学生发放反馈信息表、征求学校老教授督导团意见、征求学生教学建议等形式获取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整改,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为培养适应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机械学院对于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出台新的教学计划,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和双语教学;②调节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③增加创新学分,扩大学生知识面;④加强实践教学,适应市场需要。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学院进行了实验室开放、题库建设、导师制、考试方法改革等工作,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授课占总授课课程的4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逐年增加,目前达到86.4%;同时在实验内容中增加与新的现代化实验设备(数控设备、传感器、单片机、机器人等)相关的实验内容。

  科研方面,五年来主持或参加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专项课题、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及辽宁省重大科技项目等项目,年均科研经费150余万元。取得了一批理论成果和技术成果,共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5项,辽宁省教育厅、锦州市政府等科技奖30余项。“九五”以来,先后完成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一些研究项目填补了我省的空白或被企业采用,有的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年来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3部,为辽宁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

  学院十分注重学术交流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曾派优秀教师到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南朝鲜等国家做访问学者。分别接待了德国的克劳斯塔尔大学、澳大利亚的伍伦贡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来访。并分别派教师到德国的克劳斯塔尔大学、澳大利亚的伍伦贡大学和韩国的蔚山大学访问或做访问学者,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德国的克劳斯塔尔大学、美国的东肯塔基大学和韩国的蔚山大学等大学学习。2002年与澳大利亚的伍伦贡大学的“2+2”联合办学已开始招生,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与境外大学进行联合办学。

  从严执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机械学院教师的优良传统。加强学风建设,制定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风建设措施”,实施和谐校园文明工程,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经过几年的努力,机械学院学生形成了较好的学风。近几年,机械学院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一直居全校前列,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供不应求。

  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专业办学特色为立足点,及时进专业结构调整,设立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同时成功地调整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即将原“机械制造工艺及其设备”专业方向调整为“数控加工及工业过程控制”方向,以适应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需要;将原“机械设计”专业方向调整为“机械设计及信息处理技术”方向,并增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强毕业生的专业适应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就业为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的办学特色。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现有四个可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同时拥有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计划招生12人,该硕士点下设五个研究方向:

  1.机械动态设计及机械振动:研究机械动态设计理论及方法、机械系统动力学及测试技术、振动利用及控制技术等。

  2.机器人与新型传动技术:研究机器人与仿真技术、新型传动机构的开发以及新型无级变速系统的控制与仿真。

  3.现代设计理论及数字化设计:研究机电产品系列化设计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创造型设计方法、优化设计理论、可靠性技术等。

  4.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研究产品开发和创新技术、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国内外机电产品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等。

  5.压电驱动及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压电效应的新型驱动与传感技术,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新型机械电子系统。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计划招生12人,该硕士点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研究利用并行工程原理、集成技术、仿真技术、工程数据库技术,开发实用化的CAD/CAPP/CAM系统。

  2、机械加工过程监控及检测技术:研究机械加工及其它工业工程中的状态检测、故障诊断、实时控制技术。

  3.现代加工与虚拟制造技术:研究以CNC技术、CAD/CAM、切削理论、结构分析等为基础,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核心的加工制造过程虚拟制造系统。

  4.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研究以数控金属切削加工、线切割、电火花、以及快速原型技术等精密和特种加工手段为基础的先进加工工艺及设备,实现各类具有特殊要求的机械零件表面加工。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计划招生12人,该硕士点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1.运动控制及工业自动化:研究电动机的数字控制技术、应用方法、系统仿真、新型机电设备的设计与开发。

  2.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研究机电系统的计算机辅助测试、网络化信息处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故障诊断、预测、控制技术及应用。

  3.CAD/CAE/CAM集成技术:研究基于三维环境下的CAX集成系统、基于网络化的虚拟设计与虚拟制造技术。

  4.伺服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及其稳定性、计算机仿真技术、电液伺服技术、电液比例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

  四、化工过程机械专业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计划招生10人,该硕士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

  1.过程装备技术及优化:研究过程装备设计与优化方法、系统分析方法、节能设计方法、可靠性技术等。

  2.过程检测及自动控制技术:研究过程装备测试、故障诊断与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图像识别智能加工。

  3.流体机械:研究流动阻力与传热特性,计算流体力学与流体设备,环向流场流动特性研究。真空与节能机械等.

  五十年风风雨雨记载着机械人的伟绩与梦想,而今太平盛世传承着机械人的豪情与辉煌。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全体教职工将继续团结一致,抓住机遇,拚搏进取,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为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建成社会满意、特色鲜明、和谐发展、充满活力的学院而努力奋斗。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于2003年7月成立,其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动力机械工程系、1989年成立的汽车工程系,由于学科发展需要,于2003年7月又重新组建成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现已形成稳定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方向。学院设有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专业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两个专业具有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车辆工程专业具有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我院是辽宁省汽车制造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辽宁省省级高校汽车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并且车辆工程专业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人,占教工总人数的77.5%。教授1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有硕士学位1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校学术带头人3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

  学院所属专业已培养本科学生32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人。目前共有在校本科学生1100余人,工学硕士研究生31人,工程硕士18人。本学科以为辽宁省地方汽车工业、交通行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逐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和规模,为我省汽车工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对外交流 学院十分重视对外技术交流。先后有师生前往韩国、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并聘请英国龙比亚大学Prof.Dickinson、韩国蔚山大学Prof.Chang-Myung Lee为我院客座教授。 近几年,学院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佳音频传。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EI收录16篇,ISTP收录2篇;完成省、市各类科研课题40余项,获省市各类奖励16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有车辆噪声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开发等6项;在校企合作项目中为企业新增产值1.658亿元。

  汽车实验中心使用面积3700平方米,下设“汽车性能实验室”、“汽车电子实验室”、“汽车检测诊断实验室”、“汽车车身实验室”、“汽车维护与修理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和“物流工程实验室” 、“计算机中心”。实验中心有汽车底盘测功机、悬架试验台、三座标测量仪、电喷发动机实验台、先进的汽车动力学分析和汽车碰撞分析软件等设备110台套,设备总值626万元。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噪声振动测控技术、电动汽车技术、汽车测试技术及交通安全技术。另外,学院在锦州万得汽车悬架系统有限公司设有研究生工作站,并与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共建汽车安全系统实验室。

  近几年,学院考研率和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我院毕业生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空间,同时学院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切实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我院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今年我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的供求比例在1:2以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机械二系,1999年与化学工程系合并成立材料与化学工程系,2002年5月成立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09年11月调整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物理3个本科专业,和相应的3个教研室,1个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在校本科生近700人。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和冶金物理化学4个硕士点和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辽宁省重点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近80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汽车新材料省重点实验室1个,光伏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汽车材料与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1个,2009年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被辽宁省教育厅列入“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名单,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批准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示范专业,200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材料科学基础》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精品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12人,内聘教授9人,副教授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实验师1人。材料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9人,外聘硕士生导师8人。材料学院教师队伍中有26人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有2人入选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百人层次,2人入选千人层次,现有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高校专业带头人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

  近五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863”、“973”、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及省市级各类科研课题研究5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专利8项,2009年材料学院被评为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有三个科研团队获校优秀团队,一个课题组被评为校优秀课题组,学院获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9年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率和本科生协议就业率均列全校第一。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4个本科专业,1个实验中心(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室6个与化工专业实验室2个和环境专业实验室2个),1个学生辅导室。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具有硕士学位15人;在校本科生近7百人。

  辽宁工业大学化工专业最早于1951年随着辽西省锦州工科高级职业学校(辽宁工业大学前身)的成立而开办,1978年锦州工学院复办时化学教学归属于基础部,1986年于材料工程系成立化学教研室。1990年6月成立化学工程系,设化学工程专业(专科),同年开始招生,1993年化学工程专业由专科升级为本科并开始招生。1999年与材料工程系合并组建为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00年设立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01年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08年设立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经营建设,化工与环境专业逐渐成长壮大,2009年9月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新成立的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正团结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向着建设成为学术气氛浓厚,育人环境良好,与时俱进,蒸蒸日上,具有发展冲劲的学院而共同努力奋斗。

  电气工程学院是校属二级学院之一,成立于2008年春天,其前身为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的电气工程学院秉承优秀历史传统,具有较雄厚的办学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和一个工程硕士专业,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研究生38人。

  学院下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控制工程和测控技术3个教研室,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共同承担全院学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职教师56人,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博士、硕士32人,省级、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2人。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工程,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科学管理,从严治教,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搭建创新活动平台,取得了明显效果。在“挑战杯”科技发明制作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4项,在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国家二等奖2项,省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此外,学生考取研究生比率逐年上升,高素质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有的已经成为本专业的领军人物,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院始终坚持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承担完成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3项,“863”课题2项,“973”课题1项,获省部级奖励1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论文260余篇,其中核心80篇,被EI、SCI、ISTP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7部,在信息处理、智能控制、机器人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学院还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国际、国内多所高校进行交流合作,2004年5月,院长张健教授赴德国克鲁斯塔尔大学进行国际项目合作研究,受到国外同行高度评价,近年,日本富山县立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学者、教授来院访问、讲学、促进了双方交流。

  如今,电气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正以昂扬的斗志,崭新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实现电气工程学院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光辉灿烂的明天。

  由于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原计算机学院和原信息学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5个专业,这5个专业均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下设五个专业教研室、3个实验中心和12个专业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育人环境良好,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4人,高级实验师2人,硕士生导师15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学科带头人1人,校学术带头人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10人。学院所属专业已培养本科生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200人,目前现有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140人。

  近年来,学院所属各专业科研成果显著,承担横、纵向科研课题百余项,科研进款达千万元以上,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批理论成果和技术成果。

  专业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系统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上机操作、软件设计,综合实践和创新等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开发和设计能力,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机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各行业从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软件开发和研究,以及维护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大型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维护管理方法,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电工及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组网技术与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WEB技术、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管理与维护等。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网络施工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维护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的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方法和软件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了解软件工程标准和软件测试技术,培养在软件工程领域中从事软件开发与设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计算机图形学、Java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标准、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的策划与管理。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和软件开发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通信工程专业 (本科四年制)

  本专业主要培养通信系统的设计、制造、组网、运行维护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掌握通信工程、信息传输及处理、通信系统及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技能,以适应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路理论与应用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通信网基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到电信部门、研究所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通信设备与系统的科学研究、应用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也可到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

  本专业主要培养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基本理论、信息与电路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的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开设的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信息理论与编码、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EDA技术和DSP应用技术。

  就业去向:从事电子技术及设备、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设计、制造、开发、管理、教学、科研及营销工作。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辽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09年10月,前身为1982年成立的管理工程系,以后相继经历了经济管理系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发展过程,至今已有27年的管理学科高等教育的办学历史。现有市场营销、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4个本科专业,一个企业管理硕士授权点。学院设有4个教研室、1个实验中心和1个图书资料室。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知识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学术水平高、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4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28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全国统计科研项目6项、国家建设部科研项目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3项、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5项、辽宁省“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3项。获得辽宁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全国统计科研项目优秀成果2项、辽宁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5项、阜新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锦州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锦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3项。在国家核心期刊《数理统计与管理》、《科技管理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应用概率统计》、《系统工程》、《企业经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和国际学术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有20多篇被国际三大检索EI和ISTP收录),出版学术著作5部。同时,学院老师充分发挥自身既有管理理论、又有管理技术的特长,为20多家企业提供了信息管理、网络技术、经营诊断、战略策

  划和干部培训等技术服务,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院一贯秉承“勤奋、进取、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辽宁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5项、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2项,发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研究论文20余篇,建成辽宁省精品课(管理学)一门,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得辽宁工业大学院长教学讲课大赛一、二等奖各1项,获得辽宁工业大精品课1门,获得辽宁工业大学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辽宁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3项,获得辽宁工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辽宁工业大学教学优秀奖、教改经验交流优秀论文、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奖项16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和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获得了金牌、银牌和铜牌。

  展望未来,学院将以创建全面适应 21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高水平、现代化的管理学院为发展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为中心,把管理学院建设成为人气旺盛、事业蓬勃、和谐快乐、充满朝气,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战斗集体,实现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一体

  化发展模式。

  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跨管理和经济两大学科,是涵盖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应用经济一级学科,培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二级学院。学院从1982年成立管理工程系,历经经济贸易管理系、经济管理系和经济管理学院,发展至今已有28年的历史。学院按商学院运作模式,拥有一个企业管理硕士点及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经济学(运输经济)和金融学等五个本科专业。组织机构下设院行政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国际交流办公室、实验实训中心、和学生辅导室;设有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劳动经济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统计调查研究所等研究和社会服务机构。主要研究方向有人力资源、公司理财、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技术经济、数量经济、区域经济、公共经济与管理等。

  经济学院共有教师员工43人,研究生及本科生800余人。教授7人,副教授28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4人。全院师生员工以教育科学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以聚集人才、强化组织、科教结合、服务社会、统筹协调为指导方针,团队合作,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取得显著成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调整教学计划,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培训学生职业技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设辅修专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深化教学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活动在全省名列前茅,获国家优秀奖6项,辽宁省一、二、三等奖共30余项。获省级精品课2门,出版21世纪优秀教材30余部。

  实施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经济学院主持、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部项目、国家统计局、国家建设部、省科技厅、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等项目。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政府、企业开展横向合作项目。为诸多企业进行战略发展、市场营销策划、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生产运营、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经营诊断、管理咨询、项目论证、技术经济分析(可行性研究),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和员工培训系统,对诸多家企业员工进行了系统培训,能够深入社会、企业调研,诊断问题,明确目标,研究方案决策、进行过程控制,使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50余篇论文被EI、ISTP、ISSHP、CSSCI检索。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辽宁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国家、省、市级奖励50余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锦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1993年正式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1997年成立艺术设计系(专业有建筑学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1997年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含装潢艺术设计和服装艺术设计方向),2000年4月在专业调整中,更名为艺术设计与建筑系,2006年升格为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即建筑学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景观艺术设计4个专业方向);下设办公室;7个教研室:建筑学教研室、工业设计教研室、服装设计与工程教研室、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平面艺术设计教研室、多媒体动画设计教研室和景观艺术设计教研室及相应的工作室;包括服装工艺室、模型制作室、建筑物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和摄影工作室等7个实验室的实验中心。另外,设专业图书阅览室和展厅。

  目前学院教职工80多名,在校生1800多人。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17年的努力,截至目前,共为国家输送专业设计人才3500多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参加各种竞赛,有计划安排教师进修,建立“反助课制度”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借助学校政策,给予优秀教师优厚的待遇,营造“事业、政策、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目前在岗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28人、初级职称19人,基本上形成了结构合理、方向稳定的学术梯队。

  近年来,学院一直把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重视培养教师纵横向科研能力。教师发表国家、省部级论文几百篇,出版专著4部。2009年申报的省级示范专业成功获批,并获得了辽宁省教学成果得了二等奖。在历年的省级及校级的科研项目检查评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获得省教育厅项目多项。成功申办了室内设计施工三级资质,出色完成周边省市的多项工程设计,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广大教师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经过广大教职工的努力,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肯定。连续5年获教学管理一等奖,连续4年获校先进集体。

  在多年来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十分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建筑与艺术教育的影响,深化改革,强化建设,成果斐然,已成为治学严谨、特色鲜明、受社会欢迎的教学单位.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87年,原名建筑工程系。现设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设有建筑工程、道桥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具有工程力学、结构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我院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0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15人、助教5人、高级实验师1人、助理工程师4人、行政3人。在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21人、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7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

  我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257人,硕士研究生34人。连续3年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0%,95年至今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有20多人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的博士生。

  2001年至今,我院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 余篇,其中SCI 检索 2 篇,EI 检索23 篇;主编、参编专著、教材12 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项、省教委基金项目10 项和多项横向课题,进款210多万元。07年成功申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

  目前,我院有力学、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五个教研室和一个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力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测量学、流体力学、热工、暖通空调、结构、城市水工程9个实验室。实验中心面积3156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40 万元;台件数1656件;完好率97%;9个实验室共满足机械、车辆、交运、过程、材化、土木、建环、给排水、工程管理、建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和方向的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同时,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好地利用了实验条件开展了实验室开放,开阔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效果良好。其中的力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也为研究生培养、教师科研提供了必要条件。

  1996年至今,我院先后与15个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单位签定了系企共建协议,逐步完善了实习基地建设,为我院学生按时开展实习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实习条件。同时,我院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锻炼实践技能,先后有7人获得了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2人获得了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他们与相关的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我院组织学生灵活地开展实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学生了解更全面的生产环节奠定了基础。

  理学院是在原数理科学系基础上组建。设置有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2004年成功申报应用数学硕士点。理学院设有高等数学教研室、工程数学教研室、大学物理教研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研室、大学物理实验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验室等机构,主要负责全校数理类基础课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

  文化传媒学院前身为文化传播系。成立于2002年5月(与社会科学部合署),2004年3月独立设系。2009年9月更名为文化传媒学院。

  学院设有广告学、传播学、广告设计3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614人。

  学院下设广告学教研室、传播学教研室、广告设计教研室、对外汉语教研室以及 “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中心”、“图书电子资料中心”、“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交流中心”、“现代传媒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24人,外聘兼职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其它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人,具有讲师和其它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2人。聘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庆光教授,北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谢新洲教授,新华社高级记者于力等国内著名学府和新闻单位的知名学者为我系客座教授,定期来我院作专业指导和理论教学。

  学院立足“知识”和“能力”两个生长点,系统传授现代传媒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技能,培养素质发展全面、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具备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掌握现代媒体传播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的专业设备操作能力,能熟练进行市场运作,符合现代市场要求和国际化标准的复合型、应用型、涉外型高级广告人才。教学从人文和技能两个视角入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显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

  学院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传媒学、广告学、新闻学、产品设计学、文化研究、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等专业试行“2+2”、“1+3”联合办学模式。

  光伏学院是为适应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势头,为满足光伏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光伏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09年5月成立的辽宁工业大学二级学院。

  学院现有材料物理(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1个本科专业,材料工程技术、数控技术、供用电技术等3个与光伏产业相关的高职专业,于2010年正式招生,规模300人。光伏学院依托于我校的材料、化工、汽车、机械、电气、信息工程、建筑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具有宽厚的技术基础与师资力量。现设3个教研室和1个光伏综合实验中心。现有与光伏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60人,其中教授18人,教授级高工2人,副高职17人,专职实验人员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6人。

  学校于2009年6月成立了锦州光伏应用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10月与锦州市政府及光伏企业成立了光伏产业技术联盟及产学研合作联盟;2009年11月光伏材料实验室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教育厅已于2010年3月正式批复我校与锦州阳光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办学。学院已与锦州市光伏产业园签署了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无锡尚德、江西塞维等国内著名光伏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校软件学院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于2003年1月成立,是辽宁省9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辽西地区唯一一所正规的全日制软件教学单位。

  目前,学院共有专升本和高职专科两个办学层次,在校生1998人。设有软件工程1个专升本本科专业和网络技术、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8个高职专科专业。2008年与英国龙比亚大学和美国东肯塔基大学合作,新增电子商务(国际服务方向)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安全方向)2个专业方向,并计划于本年度面向社会招生。

  学院设有教学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辅导室、电子系、计算机系、洪博科技创新中心和天设网络科技创新中心7个部门,承担全院的教学、学生管理及政务等工作。面向社会需要,培养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现有在籍教职工44人,外聘教师约30人。该院以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骨干,以知识理论新、动手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年轻教师为主力,承担院内60%以上的基础与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外聘的校内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和副教授职称,并且是教学一线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优秀教师;另一部分来自辽西地区企事业单位中的软件、网络工程师。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多次派遣已聘任教师到省教育厅接受专项高职教师培训,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动手能力,安排专项内容进行训练,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

  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700余平方米,各类计算机400余台,另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软硬件设备近60台套,示波器、开发机等嵌入类设备近30套,总价值360万。设有基础实验室7个以及PLC、传感器、接口技术等专业实验室6个,主要承担学院大部分实验课程。

  结合高职教学实际情况,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大实训环节课程,并鼓励学生出外实习。另外,软件学院试行嵌入式教学培养模式,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培训效果好的IT认证体系嵌入到教学计划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实现了学历教育与IT认证教育紧密结合。

  几年来,软件学院为社会培养了5000余名本专科生,学生遍布在大连、沈阳、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许多优秀学生已在微软、惠普、Sun、华为、东软等任职。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80多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6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辽宁省学科带头人4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千人层次人选17人,辽宁省中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百人层次3人,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4人。

学校刊物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刊号为:CN 21-1314/T,国际连续出版物编号为:ISSN 1005-1090。

  目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刊源、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5/C, ISSN1008-3391。2001年双月刊,开本为大16开(A4幅面),142页。

  2003 年又被评为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

教学科研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的观念,面向辽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导师制、教考分离等制度,在2000年被省教育厅列为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以精品课和优质课建设为主线,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已建成省级精品课8门,校级精品课15门,并对12门重要基础课实行了课程负责人制度, 近年来,教改课题立项169项,获得各类教学成果奖52项。

九号教学楼

  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党政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坚持全方位的教学检查、评教评学、教学督导、教学奖惩、信息收集与反馈和校内教学评估。2002年开始实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效果良好;重视实践教学,学校设有金工、电工电子、计算机、现代加工4个实训中心和60个教学实验室,55个校外实习基地。

  校园网运行良好,已开通教务管理信息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图书资料阅览与查询平台等多个应用系统,目前已有60余门课程在网上运行,部分实验课实现网上演示和预约。教师积极投入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自制多媒体课件270多套,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学时占授课总学时的24.75%。以设立创新学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近三年该校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学生英语、“挑战杯”科技作品制作、广告设计等各类科技竞赛,获省级奖励127项,获国家级奖励81项,所获成绩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三号教学楼

  学校科技发展势头良好,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6项,省部级课题33项,市级课题169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600余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00多篇,其中190多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中文核心期刊发表541篇。出版著作57部。科研成果鉴定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钢的成分设计与性能预测、金属熔体外场处理技术、模糊控制理论等项目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合金价电子与成分设计所取得的成果,已被本溪钢铁公司和宝山钢铁公司采用;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汽车安全气囊、举高消防车等项目,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十几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我校与美国东肯塔基大学、英国龙比亚大学、德国克劳斯达尔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学校之间的交流,从“2+2”或“3+2”、“3+1+1”办学到教授之间的科研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校开放办学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际合作项目

  1.交换生项目(一年):托福61分以上或大学英语四级;约8万元

  2.学分转移项目; 托福61分以上; 约16万/年

  学分转移项目:本科、硕士:雅思6.0以上;硕士预科:雅思5.5以上;约16万元/年。

  交换生项目: 良好的日语基础; 约5万元.

  2. 学分转移项目:通过对方的日语考核; 约10万元.

  交换生项目:良好的韩语基础;约3万元.

省级大学科技园

  包括:

  辽宁维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锦州辽工维森电子有限公司

  辽宁工业大学附属工厂

基础设施

  学校立足发展,抓紧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占地5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9660.54万元。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20万册。学校设有网络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学校重视提高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坚持服务教学,丰富文化内涵,着力建设绿色校园,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营造典雅幽静、整洁规范、安全有序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先后被锦州市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学校”、辽宁省“绿化先进单位”;2004年被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安全文

明校园”,被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教育系统唯一的“文明单位标兵”。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一代又一代辽工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辽宁工业大学已经为国家和辽宁地方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五万多名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一代辽工人将秉承“砺器悟道”的校训,按照“提高层次,充实内涵,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的发展战略,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努力把辽宁工业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优势和实力的多科性大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