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大学  > 大学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8/10/15 2:15:57 人气值:
学历层次: 大学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第三方平台查询:    “百度百科”“天眼查”“百度”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正副教授30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5人(含兼职博导5人);有2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位教师入选珞珈学者特聘教授,2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青年教师中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或访问经历。此外,还有30多位海内外的知名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人士应邀担任了学院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人才培养

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之宗旨。长期以来,学院一直坚持“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服务社会,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特别强调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注重张扬武汉大学人文底蕴深厚的特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另一方面根据新闻传播学科的特点,着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锤炼、提升学生对实践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年来,我院学生一直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湖南卫、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专业实习,让学生能够受到了良好的专业训练。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学院始终将培养质量摆在首位,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高素质、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入学后实行以二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中期分流,分层培养,因材施教,优秀硕士研究生可以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在近年来举办的全国性大赛中,我院学生屡获大奖,曾连续二次摘得“中国大学生广告电视辩论赛”桂冠。据统计,我院毕业生中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以上、省级新闻一等奖以上的达360多人次。

科研情况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十分注重创新与发展。根据学术研究的规律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趋势,学院已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关注现实并服务于国家新闻传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科研思路,注重整合配置学术资源,夯实了研究基础,开创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如:新闻传播文化与实务研究、台港澳与大陆新闻比较研究、中西新闻比较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广告理论与实务研究、新闻传媒发展战略研究、新闻理论的边际研究等。在众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研究成果。由学院主持的“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现代传媒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研究”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以我院为主建设的“新闻传媒与媒介化社会”研究进入了国家“985”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被获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该基地,已申请到了六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5年我院申报成功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新闻传媒发展与构建和谐化社会”。 学院每年连续公开出版学术刊物《新闻传播评论》和《中国媒体发展研究年度报告》。2001年来,学院相继承担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项目、国际资助重大科研项目、企业委托课题45项;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75篇,出版论著(教材)近10部,还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

对外交流

学院历来重视广泛领域的海内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院在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迈出了实质性的合作步伐。围绕国际学术前沿问题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拓展了国际学术合作空间。先后主办了“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中美媒介生态与媒介改革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两岸传媒迈入二十一世纪研讨会(2005年)”、“中韩广告文化与传播学术会议(2006年)”、“2006动漫艺术沙龙国际年会”、“政治传播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学院还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传播学院、法国波尔多三大组织传播中心、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研究中心、新西兰坎特布雷大学政治学与传播学院、韩国成钧馆大学放送学院以及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台湾文化大学传播学院、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传播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十多家国外(境外)著名新闻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连续多次在法国、英国、美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家举办学者专场学术报告会。近五年我院共接受了30余名外国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港台本科生来学院攻读学位;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陆续被选送到欧美国家及香港的一流大学访问或深造,学院还与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文化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教育机构签定了定期交流本科生、研究生计划;学院鼓励、支持研究生到海外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深造。

示范中心

学院建有全国高校第一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教学实验设施齐备,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厅、多媒体报刊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摄影实验室等,总面积达1090平方米,实验设备360台(套)。学院图书资料室约有5万余册中外图书期刊可供师生借阅,学院资料室的电子阅览室可与校图书馆共享电子文献资源,可供利用的网络和光盘数据库有400多个。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与创新精神的导引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锐意改革,积极进取,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十一五”期间,我院要在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办学效益、办学设施等方面都稳定地保持在国内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准,并在国际学术界、教育办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从而使我院成为国内最好的新闻与传播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之一。

发展简史

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历经传承演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1983年9月在前校长刘道玉先生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下,武汉大学成立了新闻系,吴肇荣教授担任该系第一任系主任,时任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吴冷西同志担任名誉系主任,著名新闻教育家毕奂午教授、何微教授曾在新闻系任教。1984年新闻系正式招收了第一届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次年获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1993年增设了广告学专业。1995年新闻系更名为新闻学院,吴高福教授任院长。1998年新闻学科获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同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4月,武汉大学学科调整,新闻学院和图书情报学院合并,成立了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同年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次年开始招收新闻学博士生。

2000年8月四校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在2000年12月的院系调整中,学校将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印刷学科与原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合并,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担任院长。学院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印刷传播、包装设计和网络传播六个系,八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电子出版、网络传播和播音与主持艺术;拥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印刷工程。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印刷工程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被分别列为国家“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当时学院专任教师74人,正副教授40余人(含博士生导师3人);在校全日制学生达1800余人。2002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大楼,使用面积近3400平方米,集办公、教学、实验于一体。学院建成了设施完善、先进的多媒体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印刷包装工程实验室等,实验室总资产1042万元,各类藏书4万余册。

2004年4月,学校决定将印刷、包装二系从新闻与传播学院整体剥离,独立成立印刷包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名称不变,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网络传播四个系,六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传播、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告设计,拥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数字媒介。借助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一平台,学院又成功申报了跨文化传播、广告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三个子学科博士点; 2004年12月,我院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获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由我院单独组织申报的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也获准成为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学科被湖北省评为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2006年月12月“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教育部评审,成为全国第一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实验设施齐备,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厅、多媒体报刊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摄影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院图书资料室拥有中外图书期刊达5万余册。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已位居国内同类专业院校的先进行列。截止2011年底,学院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正副教授42人;有教辅与管理人员25人。学院在校全日制学生15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800人;此外,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600多人。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