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97年12月在化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武汉大学化学学院。2000年8月,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2001年1月,新武汉大学对院系进行学科归并,由合并的四校相关专业组建成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简称化学学院)。
武汉大学化学系建系以来,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曾昭抡院士曾在化学系任教,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化学学院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业人才和优秀的科技和企业领导骨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十二位是化学学院的毕业生或教师,其中:曾昭抡、柯俊、彭少逸、陈荣悌、查全性、王佛松、游效曾、江元生、钱保功、卓仁禧十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骏吾和张高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工205人,其中:院士3人,特聘教授2人,教授64人,副教授55人,讲师19人,助教3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人,工程师(实验师)27人。
该院是国家"211"和"985" 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分析化学;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有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机硅化合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两个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有国家计量论证合格单位:分析测试中心。1998、1999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在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和与电化学三个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
该院下设四个教学单位: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应用化学系、和学院实验中心。承担全校各专业的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学院本科生教育设四年制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与物理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1993年,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化学专业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该院化学专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五个二级学科;材料化学与物理和应用化学为博士点;化学工艺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5年设立化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接受国内外博士后研究人员。学院接受校外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和来自各国的留学生。
该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36人,其中:基地班200人,材料化学与物理93人,应用化学3人。在校研究生577人,其中:博士生279人,硕士生298人。在站博士后工作人员12人。外国留学生10人。
该院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点之一,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院中心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学院的科研方向和企业的生产难题引入本科生实验,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已经形成我院本科生培养的显著特色。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已涉及国防、能源、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分析科学、化学能源、高分子生物材料有机功能材料、热化学、超分子化学、无机新材料、电厂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学术机构
院教授委员会
主 任:秦金贵
副主任:胡 斌 杨汉西 张先正
委 员:查全性 卓仁禧 程功臻 彭天右 秦金贵 周 翔 杨楚罗 雷爱文 李 振 汪存信 杨汉西
陈胜利 刘 义 张华山 庞代文 冯钰錡 何治柯 胡 斌 张俐娜 刘立建 张先正 罗运柏
席美云 胡继明
秘 书:龚淑玲
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 任:程功臻
副主任:龚淑玲 何治柯
委 员:蔡 苹 黄 驰 姜中兴 刘 义
刘志洪 汪存信 杨小钢 周金平 周 平
秘 书:阮 丽
院学位委员会
主 任:秦金贵
副主任:胡 斌 胡继明
委 员: 程功臻 彭天右 庞代文 冯钰锜 周 翔 雷爱文 杨汉西
刘 义 刘立建 程巳雪 罗运柏 黄 驰
学院大事记
1883 年 张之洞在汉阳炼铁厂组建化学学堂
1896 年 化学学堂并入湖北自强学堂格致门
1913 年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成立,设立数学理化部
1928 年 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
1953 年 湖南大学和南昌大学化学系并入武汉大学化学系
1958 年 化学系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8 年9月12日 毛泽东主席视察化学系化工厂
1978 年 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0 年 查全性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1 年 无机化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1 年 物理化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3 年 武汉大学测试中心组建
1984 年 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5 年 设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987 年 国家教委批准化学系分析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点
1989 年 世界银行贷款重点项目:稀土元素分析及生物电分析化学和电化学重点实验室建立
1990 年 有机化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2 年 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开放实验室建立
1993 年 国家教委批准化学专业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3 年 分析测试中心被确定为国家计量论证合格单位(1996年、2004年两次复核通过)
1997 年12月30日 化学学院组建
1997 年 卓仁禧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高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 年 湖北省教委批准有机化学为省重点学科
1998 年 武汉市电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武汉市科委·武汉大学)
1998 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化学专业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 应用化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 教育部批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
1999 年 教育部批准分析化学和电化学两个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
1999 年4月 化学系、环科系、测试中心组建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 年 化学工艺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1 年 新武汉大学组建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简称:化学学院)
2003 年 教育部批准建立生物医用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4 年 湖北省批准建立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5 年 湖北省批准建立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院士
查全性 卓仁禧 张高勇
查全性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张绪穆 任广禹
教授
张克立 彭正合 钟家柽 孙聚堂 季振平 程功臻 彭天右 昝 菱 何永炳 单自兴 陈彰评 傅恩琴 秦金贵 詹才茂 李早英 周 翔 雷爱文 杨楚罗 李 振 胡胜水 张华山
曾昭睿 庞代文 冯钰锜 何治柯 胡 斌 曾百肇 王 红 陆君涛 汪存信 左正忠 杨汉西 杨毅夫 陈 政 董金风 陈胜利 庄 林 刘 义 周晓海 艾新平 陈远荫 张俐娜
肖超勃 孟令芝 刘立建 高志农 钟振林 程巳雪 张先正 蒋序林 彭 玲 贺 枫 黄世文 龚淑玲 楼台芳 田秋霖 罗运柏 于 萍 段晏文 杨廷贤 席美云 王宝山 候安新
胡继明 童 华
副教授
董平安 袁良杰 张友祥 余天祥 姜中兴 薛 鹏 陈兴国 李 俊 王春江 李广祖 刘良斌 孟凡昌 王长发 秦永超 邢 钧 刘志洪 黄卫华 张志凌 蔡乃才 周元全 李升宪
汪的华 胡晓宏 詹 晖 金先波 曹余良 曲凡岐 刘芝兰 周金平 李 峰 许小娟 冯 俊 路 平 杨小钢 赵 薇 罗立新 王福来 曹瑰华 蔡凌霜 黄 驰 侯 华 邓立志
赵发琼 施治国 李 莉 李 桦 张勋高 唐宏武 刘 英 周 平 刘欲文
讲师
蔡 苹 梁 峰 张 瑞 何 蔓 王志勇 洪昕林 崔竞舟 廖立琼 吴卫兵 吴传京
冯雪松 赵媛媛 龚晓艳
助教
张 恒 李学丰
高级技术人员 :罗其荣 王忠华 余幼祖 杨 洗 王聪玲 胡 翎 夏春兰 牛 菲 吴晓军
莫少波 吕 斌 秦 旅
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用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化学电源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专业设置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化学基地班(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班)、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其中,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按化学类招生。
本院办有"中法化学本硕连读班",该班学生从本学院各专业新生中选拔。
化学基地班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班)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这一层次上探索物质运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基础学科。武汉大学化学基地班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学科13个专业点之一,培养具有坚实广博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化学实验技能,具备化学科学研究能力,获得交叉学科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训练,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精英人才。
化学基地班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如国内外联合培养、校内外联合培养、双语教学、多次分流、二次选拔等。
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基础实验、合成实验及表征实验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配位化学、高等有机化学、中级物理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结构分析、分离科学、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界面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综合化学实验、当代化学等。
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形式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也可以在科研部门、高等学校、高科技部门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化工、环保、食品、医药、冶金等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等工作,在国家机关、海关、商检、公检法、金融、税务等部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
化学类专业
(含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
化学类各专业方向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打通培养。学生进校后通过对材料化学的了解,可以申请攻读材料化学。学生学习一年后,根据自己对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两个专业方向的了解和兴趣,结合自己的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自主选择,择优选拔,分别进入化学类不同的专业方向继续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参加基地班的多次分流和选拔,转入化学基地班继续学习。
应用化学
重在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相关领域,包括材料、能源、石油、化工、环境、资源、人口、医药、农药等。培养具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学科方向基础课程有: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合成化学、应用电化学、电极过程动力学、材料化学、分离科学与技术导论、能源化学、化学信息学、综合化学实验、化工过程开发与工艺设计,应用催化化学、当代化学、化工原理等。
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形式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也可以在高等学校、科研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环保、医药、商检等部门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研制开发、设备制造以及管理等工作。
应用化学
(化学生物学方向)
是一门交叉性的前沿学科,是运用化学的理论、方法、手段乃至思路或研究策略,去了解、研究和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并由此推进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利用生物科学的原理、方法、技术以及新发现、新成果来解决化学中的一些难题,促进化学科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推动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前进。该方向培养具备坚实的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学科方向基础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现代化学生物学讲座等。
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形式攻读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在化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药、食品、化工等技术开发企业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化学或生物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应用与研究、技术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交叉人才,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研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学科方向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艺、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
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形式攻读材料、化学、物理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也可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开发及管理工作。
中法化学本硕连读班
该班计划从当年被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录取的全日制本科新生中选拔30人左右。
该班旨在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适应国际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需要掌握除了化学基础知识及较强的实验技能外,还需精通法语及英语,并且了解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动向。
该班为5年学制(4+1模式),本硕连读。前3年本科学习阶段同时进行法语培训。在学生通过法方组织的考试后,第4年在武汉开始硕士课程的学习,包括继续开设的法语课和南巴黎大学(巴黎十一大)教师用法语开设的化学硕士学位课程。本科课业合格者,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和理学学士学位,第5年赴巴黎继续完成南巴黎大学为硕士二年级开设的所有课程和学位论文,成绩优异者可申请巴黎十一大硕士阶段奖学金。硕士阶段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者,获得南巴黎大学硕士文凭,并可申请在巴黎十一大或其它欧美国家大学攻读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