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大学  > 大学

武汉大学药学院

2018/10/15 2:16:16 人气值:
学历层次: 大学      招生电话: 68753850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杏林东路     

第三方平台查询:    “百度百科”“天眼查”“百度”

简介

武汉大学 药学院,是新 武汉大学组建之后,为满足中国国民经济和药学事业的发展对高级药学人才(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迫切需求,在整合已有物质设备的基础上,由原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 医学院(原 湖北医科大学)药学系、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及 人民医院(原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从事相关教学与科研的师资汇集而成。学院正式成立于2001年5月18日。2005年9月,其隶属关系由理学部调整至医学部。

武汉大学药学院成立于 2001 年 5 月 18 日,前身为原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药学系和医学院药学系( 2 个系都是从 1994 年开始招药学本科生)。学院目前下设生物技术制药系、药物化学系、药剂学系、药理学系、药物分析学系等 5 个系,微生物及生化药学、 药剂学、 药物化学、 药理学、药物分析学和中药学等 6 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挂靠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发展。学院现有教师 56 人,其中正、副教授 33 人,多数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先后聘请了 德国 WUPPERTAL 大学 ALTENBACH 等著名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同时坚持每年从海内外引进多名教授和博士后人才,大大加强了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实力。学院成立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50 多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 16 部,已获鉴定成果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4 项,已申请各项专利 44 项 , 获批 35 项。

教学与科研条件

学院加强基本建设,着力提升教学和科研条件。学院建成了拥有各类先进设备的药学实验中心和正在建设国家财政部修购计划支持的药理学、药剂学开放实验室。实验中心拥有包括 HPLC-MS 联用仪,红外光谱仪, 紫外光谱仪、 荧光光谱仪、 旋光仪, HPLC , GC ,毛细管电泳仪等各类进口仪器设备。 2006 年又增置 400MHz 核磁共振仪等一批先进仪器。学校已经计划建设新的药学院大楼。

学院注重学生素质教育,鼓励创新思维,倡导特色学习,提供实践机会。近年先后建立了 庐山植物园、五峰县山区野生植物园、 罗田县野外实习基地,和 湖北省人民医院、 中南医院、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十堰市人民医院、武汉海特生物制药公司等多家实习和实践基地。近年学院招生规模稳步增长,目前在校本科生近 300 人,研究生 104 人,博士生 19 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近 500 人。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在学校名列前茅,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学院推进产、学、研同步发展,建有“中药药剂国家三级实验室”和“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药物和药用材料研发中心)”,在积极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服务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十一五”发展期间,药学院将按照武汉大学整体发展战略,结合国家社会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坚持高起点、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的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理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上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外高等药学教育的竞争,脚踏实地,团结奋斗,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为把药学院建成中部地区高等药学专门人才培养和药物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学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武大最早开办 药学的历史可追溯到 1926年。当年 12月28日,武汉 国民政府决定将国立武昌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等高校合并,并于次年 2月20日正式组建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在 2月16日颁布的学校组织大纲的院系设置中,药学系即为全校17个系之一,隶属于医科。 1928年组建 国立武汉大学后医科分离,师生分别转入 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及 国立中山大学医科。实习医院(创建于 1923年)则几经辗转,于 1943年设为新创办的 湖北医学院(原湖北医科大学前身)的教学医院,后发展成为今天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医科分离后的国立 武汉大学,一直为实现 王世杰校长开办“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万人大学的理想而努力着。终于在 抗战胜利后,复员珞珈山的同年( 1946年) 10月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了武大成立医学院,下设有 解剖学、 药理学等19个学科,著名药理学家 周金黄出任首任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 1950年,医学院与 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中南同济医学院(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尽管药学学科未能得到专门的发展,但在武大历史上对药物的研究工作却并未因此中断。早在西迁 乐山时期( 1938年),化学系学生 彭少逸(后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涂主珍等人从中药马前子中提取精制成药品,用于治疗当地的流行病。在武大化学系学习制药的还有著名漫画家 方成等。文革期间,生物学系也先后开设过新药学( 1971年- 1973年)、药学生物学( 1976年)等专业。到了 20世纪 90年代,随着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生命科学学院于 1994年成立了药学系(侧重于生物技术制药)并于当年开始招生,湖北医科大学药学系(侧重于理论及临床研究)也于同年成立。

现任领导

书记:刘兴国

副书记:吴泽娟(分管学生工作)

院长:邓子新

副院长:王有为(分管科研工作)

副院长:陈子林(分管本科教学和国际交流)

副院长:周海兵(分管研究生教学和学科建设)

副院长:吴育生(分管行政事务和继续教育)

院长助理:孙宇辉

化学药物研究所所长:周海兵

生物药物研究所所长:黄泽波

药物分析与筛选研究所所长:陈子林

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王有为

临床药物研究所所长:宋金春副所长:周本宏

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实验室主任:孙宇辉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陈子林副主任:邱国福

党政办主任:胡雪雁 副主任:杨婷婷 谈弋

本科生辅导员:严璨

师资队伍

药学院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正副教授46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4人、珞珈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19人,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同时,还聘请了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两院院士: 邓子新

千人计划学者:张发明、陈实(青年)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胡先明、王有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洪葵、周海兵、刘天罡、王连荣

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孙宇辉、洪学传、陈实 刘天罡

珞珈学者特聘教授:陈子林、周海兵、瞿旭东

楚天学子、珞珈青年学者:刘鑫、李艳琴、王巍、虞沂

博士生导师: 邓子新、胡先明、王有为、丁虹、黄泽波、周海兵、陈子林 肖玉秀、何祥久、孙宇辉、刘天罡、洪学传、洪葵、陈实 王连荣、江中兴、瞿旭东、余建清、张发明 ?

科研机构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在武汉大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药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地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本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现有药物化学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药剂学实验室、植物与天然药化实验室、药理学实验室和生物技术制药实验室等六大实验室,还有药理学、药剂学两个开放实验室和一个药学综合实验室,承担了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剂学实验、植物学与天然药化实验、药理学实验、药物合成反应和生物技术制药实验等药学本科实验教学课程。通过不断的投入和积累,该中心还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其药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居中原前列。

·药物分析与筛选研究所

药物分析与筛选研究所总体目标是在药物分析与筛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工作并培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等多层次高级专业人才。

本研究所由4名教师组成,其中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名(博导)、教授1名(博导)、副教授2名。

科研方面,本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和青年基金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0万元。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晨光计划项目1项,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及创新科研项目5项及校企合作项目多项,近年来本研究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多项。

教学方面,已完成药物分析专业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建设,并开设了完备的药物分析相关课程,“药物分析”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承担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1项,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等共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分析学》(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人才培养方面,本研究所每年共招收博士生2-4名,硕士生8-10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及大学生创新科研20余人。本所学生就业形势很好,就业渠道分别为赴美国、日本及国内一流大学及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高校及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从事药物相关研发与管理工作。

本研究所研究特色是运用微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色谱-质谱联用、激光诱导荧光、生物传感等现代分析技术为手段,研究药物的新的分析方法学及作用机理、集成化微纳流药物分析装置、药物分子识别材料、以及药物有效成分筛选及质量控制。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1. 药物的色谱及电泳分离新方法;2. 药物分子识别材料及其应用;3. 微纳流控药物分析装置及其集成化;4. 荧光探针试剂的合成及其应用;5. 生物传感及药物电分析方法;6.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及质量控制;7. 药物筛选新方法;8.单细胞分析。

·生物药物研究所

生物药物研究所系是以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其它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借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化学和物理手段,研究生物技术药物(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天然产物等)、药物在体和体外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大规模筛选的学科。目前有基因工程药物(常见病相关基因研究、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剂、多肽类药物)、生物化学制药工程(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相关的药物分析及筛选)、肿瘤组织芯片、分子药理学和环境保护产品开发等六个研究方向,从上述几个研究方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

本科生培养以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合格生源为主要任务,兼顾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本科应用人才。本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现用专业课教材将在五年内逐步用世界著名英文原版教材取代,它们是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艺原理、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自主培养师资的规模,使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五年后全部采用双语教学。研究生课程全部采用英语授课,争取把发酵工艺原理、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建设成学院或学校优质课。五年里引进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五名。

本研究方向下设如下几个研究室:

(1)基因工程药物学实验室是一所从事基因工程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实验室,它主要从事常见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寻找疾病相关基因,开发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为开发创新药物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发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多糖类药物,开发多种疫苗(蛋白质疫苗、DNA疫苗),基因工程诊断试剂。治疗用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等。

(2)生物化学制药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生化药物研究和开发(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药物筛选及分离分析),以及基因工程药物下游技术研究工作,包括微生物发酵工程学、药物在体和体外相互作用、药物筛选及药物分析提纯工艺研究。

(3)肿瘤组织芯片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分类、储存和制备各种肿瘤组织切片,并将其制备成芯片,供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材料,如下设备是实验室的必须设备:二氧化碳培养箱、液氮罐、各型切片机、荧光、倒置及常规显微镜、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仪、以及其他细胞生物学研究用仪器。

(4)环境保护及石油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要从事石油生物降解过程的研究,分离克隆参与烷羟生物降解过程关键酶的基因,用于构建能高效降解烷羟的重组菌株。研究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化学药物研究所

化学药物研究所是立足于适应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药学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我院药物化学专业科研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成立的。药物化学专业自1994年开始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经过14年教学和科研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本所现有在职教职员工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2004年获得药物化学硕士点授予权,博士点挂靠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7人,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7名,在读博士1名),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约占60%。人员构成反映出教学队伍老、中、青相结合,梯队层次好,教师教辅人员配备合理,互相协作。

化学药物研究所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具有较强的化学、生物与医学的综合实力和优势资源,使药物化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专业方向,主要包括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研究,手性技术与药物合成研究,药物设计、合成及技术开发,天然药物化学及先导化合物研究,生物模拟天然离子通道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手性药物的电化学催化合成与分子识别,制药反应工程和药厂工艺设计等。

化学药物研究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发展。现拥有多名学科带头人,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0 多项。已发表上百篇研究论文,其中多数为SCI收录。申请各项专利 25 项,获批 15 项。化学药物研究所的科研条件正在日益改善。药学院现拥有各类先进设备的实验中心,目前有400 MHz核磁共振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光谱仪等用于药物化学研究的大中型分析仪器。

化学药物研究所决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从事药学研究的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为实现药学院成为湖北省和全国的药物(新药)研究、开发与评价中心及药学人才培养基地这一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研究

学术论文

2009 年发表的SCI论文

作者ti论文题目so期刊影响因子
Zhu, QF; Pan, YH; Xu, ZX; Li, RM; Qiu, GG; Xu, WJ; Ke, XB; Wu, LM; Hu, XMSynthesis and potential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of new N-3-substituted 5,5-cyclopropanespirohydantoinsEUROPEAN,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
Hu,Y,Zhou,XJ,Lu,Y,Hu,CY,Hu,XMNovel biodegradable hydrogels based on pachyman and its derivatives for drug deliveryINTERNATIONAL,JOURNAL,OF,PHARMACEUTICS
Xiang, J; Yu, CP; Yang, F; Yang, L; Ding, HConformation-activity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berberine with acetylcholinesterase: Physical chemistry approachPROGRESS,IN,NATURAL,SCIENCE
Weng, Y; Chen, ZL; Wang, F; Xue, L; Jiang, HHigh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zinc with novel water-soluble small molecular fluorescent sensorANALYTICA,CHIMICA,ACTA
Xiao, YL; Xu, WJ; Zhu, QF; Yan, BF; Yang, DF; Yang, J; He, XR; Liang, SC; Hu, XM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achyman-based pharmaceutical aid. II: A pH-sensitive, biodegradable and biocompatible hydrogel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protein drugsCARBOHYDRATE,POLYMERS
Zhou,XJ,Hu,Y,Tian,YP,Hu,XMEffect of N-trimethyl chitosan enhancing the dissolution properties of the lipophilic drug cyclosporin ACARBOHYDRATE,POLYMERS
Wu,Y,Xie,J,Wang,F,Chen,ZLSeparation of small molecular peptides with sam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but different sequence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OURNAL,OF,SEPARATION,SCIENCE
Zhou,XJ,Hu,XM,Yi,YM,Wan,JPreparation and Body Distribution of Freeze-Dried Powder of Ursolic Acid Phospholipid Nanoparticles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Xu, WJ; Zhang, J; Guo, H; Zhu, QF; Hu, XMThe Influence of Substituents on the Hydroxyl-Bearing Carbon in the Aza-Payne Rearrangement of AziridinemethanolsLETTERS,IN,ORGANIC,CHEMISTRY
Xu, WJ; Guo, H; Zhang, J; Zhu, QF; Hu, XMAsymmetric reduction of acetophenone using alpha,alpha-disubstituted aziridinemethanols and borane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
Ke, XB; Hu, H; Zhang, K; Xu, WJ; Zhu, QF; Wu, LM; Hu, XMSignificant steroids: effective and general synthesis of 4 alpha- and 4 beta-amino-5 alpha-androstanesCHEMICAL,COMMUNICATIONS
Ke, XB; Hu, H; Zhou, DS; Xu, WJ; Zhu, QF; Reddy, NP; Hu, XMA Facile and General Synthesis of 2 beta-AminosteroidsSYNTHESIS-STUTTGART
Feng,D,Wang,F,Chen,ZLElectrochemical glucose sensor based on one-step construc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chitosan composite filmSENSORS,AND,ACTUATORS,B-CHEMICAL

2008 年发表的SCI论文

作者ti论文题目so期刊分区
Chen,XW,Wang,F,Chen,ZL,陈子林An electropolymerized Nile Blue sensing film-based nitrite sensor and application in food analysisANALYTICA,CHIMICA,ACTA3
Hu, Y; He, XR; Lei, L; Liang, SC; Qiu, GF; Hu, X胡先明?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of the novel carboxymethyl pachyman-deoxycholic acid conjugatesCARBOHYDRATE,POLYMERS4
Xiong,ZG,Zhang,J,Hu,XM胡先明Selective oxidation of spirolactone-related sulfides to corresponding sulfoxides and sulfones by hydrogen peroxide in the presence of N-hydroxysuccinimdeAPPLIED,CATALYSIS,A-GENERAL3
Xu, WJ; Guo, H; Zhu, QF; Ke, XB; Hu, XM胡先明Asymmetric borane reduction of prochiral ketones catalyzed by alpha,alpha-disubstituted aziridinemethanolsCATALYSIS,LETTERS3
Zhu, QF; Xu, ZX; Hao, YB; Xiao, YL; Xu, WJ; Ke, XB; Teng, HB; Wu, LM; Qiu, GF; Liang, SC; Hu, XM胡先明A facile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novel cyclopropanespirohydantoinsLETTERS,IN,ORGANIC,CHEMISTRY4
Zhou,J,Liu,M,Ding,H,丁虹Screening method for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 screen printed electrodeACTA,CHIMICA,SINICA4
Mei, H; Xu, HR; Mao, YX; Zhang, QR; Feng, YQ肖玉秀Immobilized phospholipi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for study of drug-membrane interactions and prediction of drug activityTALANTA3
Mei, J; Xu, JR; Xiao, YX; Liao, XY; Qiu, GF; Feng, YQ肖玉秀A novel covalent coupling method for coating of capillaries with liposome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ELECTROPHORESIS2
Lei,JC,Yu,JQ,Yu,HD,Liao,ZX,余建清Composition, cytotoxicity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 from Dictamnus dasycarpusFOOD,CHEMISTRY2T
He, KL; Lv, HJ; Wang, JB; Qiu, GF; Hu, XM胡先明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heterocycle: 1-substituted-4-arylazamethylene-6-arylpyrazolo[5,4-d]-1,3-oxazineJOURNAL,OF,HETEROCYCLIC,CHEMISTRY4
Wu,Y,Xie,J,Wang,F,Chen,ZL陈子林Electrokinetic separation of peptides and proteins using a polyvinylamine-coated capillary with UV and ESI-MS detectionJOURNAL,OF,SEPARATION,SCIENCE3

2007 年发表的SCI论文

作者题名刊名影响因子
Xiao, YL; Liang, SC; Qiu, GF; Wu, JY; Zhang, JB; Hu, XM胡先明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tableting properties of two new pachyman-based pharmaceutical aids: I. disintegrants in dispersible tabletsPOLYMERS,FOR,ADVANCED,TECHNOLOGIES1.504
Guo,P,Lia,XH,Wang,J,You,A,郭鹏Study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cefotaxime with tinidazole in glucose injection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761
Chen,ZL,Boggess,B,Chang,HC陈子林Open-tubular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ith sheathless nanoflow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r analysis of amino acids and peptidesJOURNAL,OF,MASS,SPECTROMETRY3.062
Yu, JQ; Bin Liu, H; Tian, DZ; Liu, YW; Lei, JC; Zou, GL余建清Changes in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during wogonin-induced cell death in human hepatoma cellsHEPATOLOGY,RESEARCH1.892
Yu, JQ; Liao, ZX; Cai, XQ; Lei, JC; Zou, GL余建清Composition,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cytotoxicity of essential oils from Aristolochia mollissima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1.281
Jian,G,Wang,YW,Lu,XC,Cao,JY,王有为Determination of oridonin in rat plasma by reverse-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761
Zhou, BH; Li, XJ; Liu, M; Wu, ZH; Hu, XM周本宏、胡先明Antidepressant-like activity of the Gastrodia elata ethanol extract in miceFITOTERAPIA1.106
Huang,Z,Tunnacliffe,A,黄泽波Desiccation response of mammalian cells: AnhydrosignalingOSMOSENSING,AND,OSMOSIGNALING2.122
Wu, LM; Teng, HB; Ke, XB; Xu, WJ; Su, JT; Liang, SC; Hu, XM胡先明Copper(II) complexes of salicylaldehyde hydrazones: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DNA interactionCHEMISTRY,&,BIODIVERSITY1.42
Li, H; Wang, LJ; Qiu, GF; Yu, JQ; Liang, SC; Hu, XM胡先明Apoptosis of Hela cells induced by extract from Cremanthodium humile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2.186
Pan,YH,Wang,XC,Hu,XM胡先明Cytotoxic withanolides from the flowers of Datura metelJOURNAL,OF,NATURAL,PRODUCTS2.551
Yu, JO; Liao, ZX; Lei, JC; Hu, XM余建清,胡先明Antioxidant and cytotoxic activities of various fractions of ethanol extract of Dianthus superbusFOOD,CHEMISTRY3.052
Wu, LM; Qiu, GF; Teng, HB; Zhu, QF; Liang, SC; Hu, XM胡先明Potential tridentate salicylaldehyde hydrazone of arylalkanoic acid coordinate to copper(II) acting as dinegative tetradentate ligandsINORGANICA,CHIMICA,ACTA1.713
Wu, LM; Teng, HB; Feng, XC; Ke, XB; Zhu, QF; Su, JT; Xu, WJ; Hu, XM胡先明Supramolecular networks in crystals of metal(II) complexes with water-soluble salicylaldehyde-2-sulfobenzoylhydrazone anion ligandCRYSTAL,GROWTH,&,DESIGN4

研究方向

1、药物化学

药物设计、合成及技术开发;手性技术与药物合成研究;天然药物化学及先导化合物研究以及新药的发现与开发。

基于类型衍生化(Lead generation)与最佳化合物设计(Lead optimization)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定向合成,组合合成、生物合成、半合成等进行合成。将药物筛选的过程在计算机上模拟,对化合物可能的活性作出预测,进而对比较有可能成为药物的化合物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体筛选。在此基础上积累与建设化合物库,包括虚拟化合物库的建设与收集。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基本技能,包括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结构分析,在功效筛选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优化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药剂学

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药剂是新药开发和研制的重要一环节。药物剂型对于新药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包括片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常规制剂的研究方法;开发和研制化学药物制剂、中药与天然药物制剂以及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在开发传统辅料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缓控释作用和靶向作用的辅料系统和载体,采用新技术研究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优化药物辅料的性能,改良药物的性能,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通过调节药物辅料的组分和结构来控制材料的降解速度满足不同药物控制释放的要求。通过适宜的药物载体,大幅度提高了药物在靶向器官中的分布,提高了药物疗效。尤其是利用靶向基团特异性识别功能可以有效的提高抗癌药物的定向释放能力,同时也极大地降低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利用对外界变化因素,如光、温度、电场及特定的化学物质等的变化来调节药物的释放,改善药物的临床应用的顺应性,更好服务于患者。

3、生药学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生物学、化学和药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生药基原形态、种质资源、品种鉴定、质量评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保护利用的一门重要的学科。现代生药学已派生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药源生物DNA条码识别与指纹图谱技术、中药材GAP种植系统工程与关键技术、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药源生物生态适应性及产地变迁规律、濒危药源生物替代品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等。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生药种质资源及其评价;生药品种鉴定及新资源发掘;生药稀缺基原替代物的功效与毒性;生药基原道地产区变迁规律;生药活性成分及其物质基础;生药有效成分及其质量控制;生药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基原的DNA条码识别技术。

4、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为药物的分离、检测与鉴定相关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置及分析方法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基于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等分离技术以及与质谱联用技术的药物分析新方法研究;基于现代仪器分析的药物筛选新模型与方法研究;手性药物色谱柱材料与分析新方法研究;药物分子识别纳米材料与荧光探针试剂研究;药物分离与检测集成化微芯片、微小化药物分析装置的研制;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单个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分析;单细胞水平药物动力学研究等。

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天然生物药物,是世界各国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蛋白药物、糖类药物、核酸药物等现代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手段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化学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与现代化学方法与技术,具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物设计关键技术、新型成药基因与成药蛋白的鉴定、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规模化细胞培养技术、天然生物药物的部分合成、传统生物药物(如中药)的现代化研究等。

6、药理学

药理学以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为基础,是一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为新药研制开发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的重要学科。主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开发新药,发现药物作用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是目前药学一级学科下最活跃的二级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药物的毒性作用及中毒机制;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等肝药酶系统的表达及调控机制;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药物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中药与天然药物中有效单体成分的药理作用;药物单体和中药复方多组分的代谢动力学等。

7、中药学

1) 中药资源学:主要围绕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建立,中药材道地性、质量稳定性与临床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中药材鉴定与质量控制,中药药源生物生态适应性及产地变迁规律,濒危中药药源生物替代品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等开展研究。

2) 中药化学:重点聚焦于中药和民族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结构解析及其构效关系上开展研究。

3) 中药药理学:主要侧重于中药、民族药的新活性功能,中药复方有效物质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中药单方各有效部位中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中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转化与调控机理开展研究。

4) 中药药剂学:,主要抓住中药现代新剂型,传统剂型的改造与创新,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中药缓控释制剂等方面开展研究。

项目信息

基于大肠杆菌-秀丽线虫(Ec-Ce)系统的cDNA文库成药基因筛选技术研究

几种作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多糖类候选药物研究

阿格列汀新药临床前研究

茯苓多糖衍生物冻干粉针研究

手性环丙烷螺环乙内酰脲抗癫痫和抗惊厥药物研究

抗肿瘤天然活性成分微流高通量筛选及分离分析新技术

中药药效物质组学用于抗癌中药药效物质研究

注射用连翘酯苷A抗肿瘤辅助治疗临床前研究(中药、天然药一类)

甘草酸二铵智能温敏水凝胶灌肠剂研制

抗癌一类新药冬凌草甲素注射液的研究

荒漠微藻生物医药资源化利用

发明专利

2006 年以来授权的专利

姓名授权专利号授权公告日专利名称类别
郑穹ZL200310111589,42006.1.11一种,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和装置发明专利
邱国福ZL200510018619,62006.10.183,3'-二氧基,丙烯酸乙酯,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邱国福ZL200410012874,52006.12.20含活性蛋白质的苦瓜降糖原药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丁虹ZL03128254,72006.6.21一种诊断非典型性肺炎,试剂盒,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邱国福ZL200410012873,02006.6.211-甲基,吲唑-3-甲酸,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束家有ZL200510018620,92006.8.304,4'-二羟基的,二苯甲酮,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丁虹ZL03118481,22007.4.4当归多糖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胡先明ZL02139006,12007.5.9光学纯N-甲基-3-苯基-3-羟基丙胺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李宗桃ZL200610019077,92008.12.17A-失碳-5α-雄甾烷-2-酮-17β醇酯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发明专利
胡先明ZL20061008145,X2008.4.9交联茯苓多糖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发明专利
胡先明ZL200610019355,02008.4.9Nα-Boc-N-Cbz-L-2,3-二氨基,丙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胡先明ZL200610018764,92008.6.18一种合成Nα-Boc保护的脲基,丙氨酸,衍生物的方法发明专利
丁虹ZL200610018369,02008.6.4甘草酸铵盐,在制备治疗,炎症性肠病,药物中的应用发明专利
胡先明ZL200610019181,82008.6.4一种,壳聚糖,双季,铵盐,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胡先明ZL200610018146,42008.8.13茯苓多糖作为,崩解剂,在制备药物片剂中的应用发明专利
郑穹ZL200410061049,42008.8.27一种治疗青光眼的,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肖玉秀ZL200820230546,62009.10.7一种用于正交式,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的四维可调,毛细管,夹持器实用新型
邱国福ZL200510020064,92009.6.10一种苦果果实抗病毒,原料药,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丁虹ZL200710051341,12009.6.24绿原酸,在制备抗,糖尿病并发症,的药中的应用发明专利
胡先明ZL200510018526,32009.6.24改性,天然高分子,药用辅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发明专利
肖玉秀ZL200920084847,72010.5.12一种毛细管窗口制作器实用新型
丁虹ZL200710052545,72010.5.19连翘在制备抗肿瘤化疗增敏减毒药物中应用发明专利
胡先明ZL200710052447,32010.5.192α,3α-环氧-16α-溴-5α-雄甾-17-酮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肖玉秀ZL200920228727,X2010.6.9一种毛细管冲洗及进样两用器实用新型

科研成果

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奖励类别及等级
湖北省,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药学院2王有为,吴继洲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展现状

药学院自成立以来,依托学校 生命科学、 化学、 医学及 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下设生物技术制药系、药物化学系、药剂学系、药理学系等4个系。本科教育设有四年制药学专业(一级学科),涵盖生物技术药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五个专业方向。拥有微生物及生化药学、 药剂学、 药物化学、 药理学、 药物分析和 中药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挂靠 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至今已建立了8个高水准药学基础课程实验室和 庐山植物园等8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及与美国 西弗吉尼亚大学、日本NTT先端技术综合研究所、德国 伍珀塔尔大学和法国 里尔二大等多家海外科研教学机构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参与着 病毒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并建有中药药剂国家三级实验室和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药物和药用材料研发中心)。现已形成 基因工程药物、手性不对称合成、 临床药学、 生物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 分子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等稳定的研究方向。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公开出版专著16部,通过鉴定成果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已申请各项 专利44项,获批35项。尤其是在抗 SARS病毒基因疫苗领域、抗心血管疾病新药的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药学院现有专业教师56人,其中珞珈特聘教授1名,教授11人(含博导7人)、副教授22人(含博导1人)。另聘有德国伍珀塔尔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H.-J. Altenbach等6名国内外学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目前正在根据学校学科发展总体规划,适应学校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突出特色的办学思想,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高级药学专门人才为己任,确立了培养适应能力强、有开拓精神、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模式,力争建设成特点鲜明、效益显著、科技创新的教学科研型的药学院。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