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大学  > 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2018/10/15 13:34:06 人气值:
学历层次: 大学     

第三方平台查询:    “百度百科”“天眼查”“百度”

专业设置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六个系科,分别是计算机系、通信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建有汽车与动力研究所、机电控制研究生、数控加工与装备技术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所,和一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数字社区与智能家居实验室。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电子实验(2张)

本科专业

师大风光(13张)

学院全日制本科专业6个,分别是汽车服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专科专业

专科专业2个,分别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

硕士点

学院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分别是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重点学科

校级重点学科4个,分别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以及动力机械与工程。

硕士点简介

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自1986年开始招收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硕士研究生。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自适应信息处理与无线通信、图像、语音处理与流媒体通信、嵌入式技术与通信控制系统、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自适应信息处理与无线通信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自适应处理、统计信号处理、智能信息处理在无线通信系统传输特性、信道的时频域建模中的应用技术; 编码调制与干扰抑制技术、无线资源管理优化在改善无线通信系统带宽及容量方面的基础理论等。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proceeding on Wireless Commun.》、《The IET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Sensor Networks》、《IEEE Proceeding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图像、语音处理与流媒体通信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视音频信号压缩和处理、图像及视频中的信息隐藏、网络安全流媒体产权保护软件技术、仿生语音信号的收集、处理和输出的机器实现、声音和图像信息传输与组网技术等。

嵌入式技术与通信控制系统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结合嵌入式系统的技术发展,依托本学科的“数字社区与智能家居”联合实验室,研究PC平台、FPGA平台、DSP平台以及SIMD并行处理阵列多媒体处理优化方法,开展平台针对性的新算法研究、理论探索。

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生物系统建模、医学图像处理、多源生物信息融合、模式识别与智能生物信息处理。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y engineer》。现有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

近十年来,该学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考核方法。本专业硕士生均顺利按时毕业,毕业论文均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硕士点目前的负责人为李莉教授,主要导师有李莉、王沛、张静、殷业、董建萍、方祖华、张自强、谭永红等。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自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系统与数据库、遗传算法、虚拟现实。

软件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1)软件测试技术。基于状态转换图、有限状态机理论及对象动态测试模型研究类测试技术;针对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的特点,利用层次划分、边控制域等概念进行测试用例设计,将遗传算法、马尔可夫链模型等应用于测试用例的自动生成,改善软件测试的效果和效率。

(2)软件可靠性工程。在对软件容错技术、软件可靠性计算、设计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软件可信性综合等级分类和等级评估方法,实现对软件质量的定量度量。

(3)软件估算及度量。基于UML模型,建立软件规模估算、开发进度度量及设计质量度量模型,为软件过程改进提供量化依据。

(4)软件过程改进模型及方法。以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为应用目标,以CMM及CMMI为标准,研究低成本、可操作性强的软件过程改进模型及方法。

(5)模型驱动架构(MDA)的实现技术。在MDA框架下,研究软件模型的建立、扩展和变换等方面的技术。

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建模技术、数据库中间件技术、数据库建模新技术。

遗传算法方向的主要研究方向:遗传算法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上的应用, 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法,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

虚拟现实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环境建模技术,即虚拟环境的建立,目的是获取实际三维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人机交互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虚拟现实系统中包括大量的感知信息和模型,系统集成技术包括信息同步技术、模型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识别和合成技术。

本学科自成立以来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件参数配对覆盖测试集生成的若干问题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软件容错的智能控制方法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组件的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方法研究”、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应用软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实现策略”,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开发项目等。

学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考核方法。所有的硕士生均顺利按时毕业,毕业论文均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毕业生主要在教育部门、政府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或计算机应用与管理工作。

本硕士点目前的负责人为高建华教授、主要导师为:高建华、迟洪钦、陆黎明、徐晓钟、吴海涛.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硕士点自1995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方向硕士研究生,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网络与多媒体、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数据库技术、机电一体化及控制系统。

网络与多媒体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分析各种计算机网络(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协议性能;提高现有网络协议性能的方法;网络故障快速诊断及群体智能优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算法、遗传算法等),动态实现网络路由优化算法。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二维及三维人脸识别系统中关键技术;基于分形编码的图象检索与识别算法;隐形信息的检测和提取技术,设计更稳定的信息隐藏方法,生物信息挖掘。

数据库技术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建模技术、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及数据库系统开发。

机电一体化及控制系统方向的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的控制器;检测与控制软件的研发;仿真测试平台的开发;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建模的基本方法;连续系统模型的离散化处理方法;高阶模型及非线性模型的处理方法;连续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面向加工的自由曲面,组合曲面的建模;自由曲面、组合曲面的建模方法;精度理论及适应性建模策略。

本学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考核方法。本专业所有的硕士生均顺利按时毕业,毕业论文均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学、政府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或计算机应用与管理工作。

本硕士点目前的负责人为黄继风教授、主要导师为:黄继风、李鲁群、马燕、赵梗明、陈军华、蔡文、胡荷芬,王笑梅,陈海光等。

领导班子

党委书记: 缪德良

党委副书记:董建萍,黄苏平

院长:林军

副院长:黄苏平(兼),黄继风,张春丽,黄新,蔡泖华

师资力量

教授

12名

副教授

43名

硕士生导师

40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人149名,具有教授职称的12名、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43名,硕士生导师40名。在院硕士生100多名、本科生2500多名(其中中外合作办学学生559人)、专科生400多名,继续教育学生1100多名。

教学硬件

学院设有电子、电工、通讯、计算机、单片机、嵌入式系统、DSP基础、网络、数控机床、汽车检测和维修、机械基础、校企联合数字社区与智能家居、创新开放实验室等实验室,一个金工实习工场,一个现代远程教学中心。

同时学院具有良好的实验和实践技能培训条件,建有微机及通信、数字系统仿真、嵌入式系统设计、DSP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子、机械、现代加工技术、汽车、电工金工实训等实验和实训场所,能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信息检测、制冷空调检测、现代加工技术、高级轿车检测维护等工种的技能培训。

计算机房

维修车间

加工中心

国际交流

我院积极加强国际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美国戴顿大学有合作办学项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与德国巴伐利亚有合作办学项目。

学生培养

多年来学院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院学生在全国首届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大赛中,勇夺优秀奖(全国第八名);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获二等奖;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获三等奖;多次在全国大学生ACM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在21世纪上海市大学生“机电一体化” 毕业设计竞赛中获三等奖,上海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

学院以塑造创新精神、培养创造与实践能力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学院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宽泛,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达到98%以上,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美合作)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电子信息工程(中美合作)等三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率更是达到100%。

中美合作办学项目

上师大——美戴顿合作办学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上师大——美戴顿合作办学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独特的培养模式:“3+1” 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上师大学习,第四年在戴顿大学学习(符合条件)。教学计划是四年一贯制,由双方共同商讨制定并执行。

两个合作项目从2003年9月开始招生,学制均为四年制本科全日制学历教育。至目前为止,共招收了2003级到2008级六届学生,每年有20%——35%不等的学生到美国戴顿大学学习,并通过各自的努力学习获得了上海师范大学和美国戴顿大学两所大学的毕业证书。部分学生获得了美国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资格。

强化英语教学:学院按专业学习英语和托福考的要求安排英语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如能到美国学习,学生英语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为今后的人生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

上师大——德国上法兰肯区工业管理局合作办学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独特的培养模式:“3+1” 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上师大学习,中方和外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要求学生达到既精通德语又精通专业的要求。第四年在德国上法兰肯区学习(符合条件)。教学计划是四年一贯制,由双方共同商讨制定并执行。

合作项目从2003年9月开始招生,学制均为四年制本科全日制学历教育。至目前为止,共招收了2003级到2008级六届学生,每年有45%——80%不等的学生到德国上法兰肯区学习,并通过各自的努力学习获得了上海师范大学毕业证书和德国汽车维修中级或高级技能资格证书,并且部分学生获得了德国各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资格。

强化德语教学:德语是第一外语,三年的德语学习,使学生德语达到中级水平,有比较熟练的德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如能到德国学习,学生德语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为今后的人生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院地图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