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概述
中文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英文名: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简称:中南林科大 林科大 中南林 CSUFT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所老牌的本科院校(自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高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等学府。
2011年在河北、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西、河南、宁夏、青海、山西、海南、云南、甘肃、广西、贵州等14(省、市、区)进行本科一批招生,其余部分省(市,区)进行本科二批A类招生。
1958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身之一湖南林学院在火红的年代中诞生。1963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中南局第一局长领导革命家陶铸(国务院副总理)同志倡导下,湖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合并在广州成立中南林学院。历经数十载,几经搬迁,2003年,学校主体迁往中国.长沙。2005年中南林学院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2011年获得本科自主招生权并成为湖南省高水平建设大学之一。 2010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5所省属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分别与湘南学院等5所本科院校签署对口支援合作协议。
巍巍绿色学府,辉煌五十余春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等学府。在2004年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按照新评估方案评估获得优秀的高校。
学校分长沙、株洲两大校区,下设19院2系1部。校园占地面积1962.8亩,建筑面积10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3.8亿元,设备总值3.18亿元,藏书277万册,办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经济林研究》、《家具与室内装饰》等公开出版刊物。本科办学54多年来(不含前期专科历史),学校已建设成为一所立足中南、面向全国,涵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等八大学科门类,富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凝聚了“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大学精神,为国家培养了13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
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113人,硕士生导师443人,教授及正高职称210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653人,外聘外籍教师 46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2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0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2人,全国优秀教师1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44人。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
学科优势明显科研成果丰厚
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国管专业、4个国家特色专业、9个省重点专业、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3个本科专业;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坐落我校。
近几年,学校共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948”计划、国家攻关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8项,省部级项目512项,其它项目106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8项;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788篇,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228部。
人才培养优良教学效果显著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万余人。学术氛围浓厚,学风严谨朴实,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活动、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22项,省级奖励486项。毕业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就业区域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厦门、杭州、南京等大中城市与珠江三角洲一带,他们现已成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从2010年起就开设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又称精英班),该班在录取的新生中考试择优选拔,顶尖级教授、导师授课,50%保送就读研究生。三个精英班 分别是土木工程精英班、机械设计及自
动化精英班、会计学精英班。 国际合作广泛交流活动频繁
学校具有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典、芬兰、挪威、奥地利、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双边合作交流协议。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106人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体的国际学院,已向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韩国输送了400余名留学生,70%的出国续本学生正在攻读或正在申请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学习,45名学生即将在国外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国外学校反映我校学生素质好,综合能力强。许多名校纷纷慕名来校挑选学生。
学科专业
学校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森林培育、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工程、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植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经济林、林业机械化工程、森林食品加工与利用、家具与室内设计工程、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环境科学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五十周年校庆(6张)
工程、林业工程、林学、法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6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动物学、森林培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管理、环境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应用化学、设计艺术学、发酵工程、生理学、环境工程、水生生物学、食品科学、微生物学、果树学、神经生物学、企业管理、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经济林、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林业机械化工程、森林食品加工与利用、结构工程、家具与室内设计工程、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岩土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农业推广、高校教师、林业工程、林业、风景园林)。学校拥有2个国家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森林培育、木材科学与技术)、3个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木材科学与技术、生态学)、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森林保护学)、2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森林培育、生态学)、9个湖南省重点学科(森林培育、生态学、森林经理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森林工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科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学校现设63个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生物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生态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木材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森林工程、土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
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自动化、测绘工程、物流工程、软件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力学、园林、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汉语言、英语、日语、法语、朝鲜语、俄语、广告学、艺术设计、音乐表演、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社会体育、会计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物流管理、林产化学工程与工艺、建筑学、国际商务、保险学、应用物理学、林学、园艺、环境工程)。
学校现有7个国家管理的专业(林学、环境科学、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园林、旅游管理),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13个湖南省特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园林、林产化工、旅游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环境科学、市场营销)。现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英语》、《木材学》),15门省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木材学》、《工程力学》、《林业遥感》、《普通生态学》、《体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经济林栽培学》、《材料力学》、《电路分析基础》、《供应链管理》、《食品原料学》、《基础英语》、《旅游解说系统》、《植物组织培养》)。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万余人。教职工2270人,其中,教授210人,副教授653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8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2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3人,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1人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8人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名单,1人获“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进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
学科发展
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08>,稻米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201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植物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家具家饰设计中心),1个竹业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城市森林生态实验室、粮油深加工与品质控制实验室、昆虫系统进化与综合管理实验室、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亚热带森林生态实验室、水利机械工程实验室),4个省级基础课示范性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林业生物质资源加工工程实验中心、林业技术实验中心、现代物流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学校占地面积1962.8亩,建筑面积10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3.8亿元,设备总值3.18亿元,图书馆藏书277万册,办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经济林研究》、《家具与室内装饰》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
历史沿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前身之一是成立于1958年的湖南林学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成立的克强学院。学校的另一个前身是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成立的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63年,在中南局第一书记陶
铸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湖南林学院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陶铸同志亲自为学校选择了校址,亲笔勾画了中南林学院的蓝图,亲自为中南林学院题写了校名。1970年10月,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成立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学校从广州搬迁到湖南溆浦县并更名为湖南林学院。
1978年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1980年株洲新校址破土动工,1981年起学校相继迁往株洲。2000年1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湖南林业学校和湖南林业技工学校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主校区迁往长沙市原湖南林学院校址,实现了历史性回归。2003年6月,省政府批准将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中南林学院。2005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4月,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并。
—— 五十年的悠久历史,成就“三湘”名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湖南林学院。
1963年,在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直接倡导下,从长沙迁往广州白云山,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直属林业部管理。陶铸同志亲自选址、定位、题写校名,并审定了建校蓝图和发展规划。
1970年,学校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更名为广东农林学院。
1974年,搬迁到湖南省溆浦县,重新使用湖南林学院校名。
1978年,学校归回林业部管理,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1983年搬迁至株洲市。
2000年,学校转为部省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
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2000年11月,湖南林业学校、湖南林业技工学校并入中南林学院;
2003年6月,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中南林学院。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的要求,中南林业学院主体搬迁长沙,加快长沙校区建设,完善株洲校区。
经湖南省人民政府申报,教育部专家组评估,2004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置委员会全票通过。
2005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升格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年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并。
校名 校训 校标 校歌
校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湖南林学院。1963年,在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直接倡导下,从长沙迁往广州白云山,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直属林业部管理。陶铸同志亲自选址、定位、题写校名,并审定了建校蓝图和发展规划。
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9年至1933年,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漳州特委书记。1940年,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和总政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中共辽宁、辽吉、辽北省委书记、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
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华南分局书记、广东省委及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长、第二届和第三届政协委员等职。
校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训
求 是 求 新
树 木 树 人
校训释义 “求是求新,树木树人”,集中体现了中南林精神,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根本任务。
“求是”所体现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精神,是办好一所大学的精髓和最高境界,是师生员工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求新”所体现的求索创新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活力所在,是学校出人才、出成果、上台阶的重要保证。
“树木”代表了学校要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于林业建设主战场。“树人”代表了学校的中心任务。
“求是求新,树木树人”,既有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的凝练和概括,又体现出学校所承载的历史责任的厚重和大气。
校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标
校标释义 1、树木、数字“1”的造型。树,象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并与学校的校名和性质相吻合。数字“1”象征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并在各个学科专业领域争取第一、努力创办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体现了“求是求新”的敬业精神;
2、生长的树枝、翻开的书本以及层层叠叠的树木。表明了学校作为高等林业院校的特征,并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层层叠叠的树木也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才辈出、桃李遍天下的象征,体现了“树木树人”的大学精神;
3、将英文校名中的两个字母“C、S”融合在“中”字的造型中。体现了学校的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文化的互动与共融性,同时又形成围绕着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飘舞的彩带,寓意一切工作的开展不断推动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始于1958年,体现在标志上,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更是一种继承,一种继往开来的使命;
5、创始年两边的星形起到衬托标志核心因素的作用,象征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创辉煌,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6、标志内部的两个色块使标志立体感增强,同时也象征学校的两个校区。
校歌
词作者介绍 李幼容,男,汉族,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军旅诗人、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享有国务院政府津贴待遇。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特约理事,中国儿童音乐学会理事,《儿童音乐》杂志编委等。
他作词的歌曲代表作有《七色光之歌》(徐锡宜作曲)、《金梭和银梭》(金凤浩作曲)、《珠穆朗玛》(臧云飞作曲、彭丽媛首唱)、《巴颜喀喇》(徐沛东作曲、宋祖英首唱)、《喀拉昆仑》(舒京作曲、王宏伟首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寄明作曲)、《跨世纪的新一代》(刘馨声作曲)等。
曲作者介绍 陆在易,著名作曲家。1967年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留校执教。1981年调上海乐团,先后任专职作曲、团长、艺术指导,并长期兼任《上海歌声》主编。1997年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
他的音乐创作设计多种题材领域:混声合唱《雨后彩虹》被评选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被各音乐院校选入声乐教材;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曾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及上海文学艺术奖等多项大奖;《蓝天太阳雨追求——为女声合唱队
与乐队而作》获全国第五届音乐创作评比(合唱)大型作品二等奖;艺术歌曲三首《桥家盼》和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在2001年与2002年分别获首届和第二届《金钟奖》。出版有《陆在易音乐作品选》专辑唱片及《陆在易艺术歌曲选》、《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上、下册)等。1997年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
科学研究
近几年,学校共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948”计划、国家攻关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8项,省部级项目512项,其它项目106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8项;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788篇,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228部。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一、森林培育
简介: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学科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最早建立的学科,主要由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经济林教研室、森林培育教研室、绿色食品研究所等相关室、所的43名教学科研人员组成,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1人,讲师9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林业局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湖南省人民政府“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人。本学科拥有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野外试验教学基地3个;主办《经济林研究》学术刊物;是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的挂靠单位,也是学校林学一级博士后流动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2001年被评为“十五”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顺利通过“十五”国家重点学科的评估,并继续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
经济林是本学科的最优特色。学科下设经济林育种、经济林栽培、用材林定向培育、林木营养与施肥、经济林产品开发利用等5个方向,主要从事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栽培、育种和加工利用的研究,学科具备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开展森林培育各项研究的条件和手段。本学科建立了学科顾问、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负责人的学科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学术队伍。
2001年至2008年,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数十项,尤其是在木本油料及干鲜果树等经济林优质丰产栽培和良种选育、亚热带地区速生用材林定向培育与次生林可持续经营、经济林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南方人工林地力维持与恢复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通过国家审定品种2个;获国家专利7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5个;发现并登录新基因102个;出版学术专著15部、全国统编教材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30余篇、ISTP收录3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200人。
经过近50年的积淀与发展,特别是由于“十五”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重点支持和建设,为学科“十一五”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学科研究方向,具备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具备规模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二、木材科学与技术
简介: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办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支柱学科。本学科源于1958年设立的木材机械加工专业,20世纪80年代我校在国内首创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后将以上两专业合并,设立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专业,也是国家管理专业点。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1981年本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并于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所在的一级学科林业工程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本学科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本学科设立湖南省“芙蓉学者”岗位。
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和积淀,学科形成了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木材生物形成及其功能性改良;(2)人造板理论与技术;(3)生物质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4)竹质工程材料;(5)现代木结构与家具工程;(6)新型功能材料。这些稳定的研究方向已经造就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其突出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同。
学科拥有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林业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实验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材料基础实验室和木材科学与技术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平台。现设有木材科学、人造板工程、家具材料与工艺、竹材工业化利用、生物质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实验室,及木材标本室、木制品陈列室、家具与室内设计资料室和木材科学与工程资料室,实验室总面积达4885 m2;拥有锥形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冷等离子体处理仪、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仪、模压成型试验机、木材干燥应力系统等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学科在广东、湖南等地建有4个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建有3个木材加工和家具实验工厂。此外,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中南地区委员会和中国模板协会竹胶合板专业委员会依托本学科挂靠在我校。同时,本学科也是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高职称、高学历、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5人,讲师11人,获高级职称教师占总人数的76.6%。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8人。教师分别毕业于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爱嫒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及美国林产品实验室、加拿大国家林产品研究院等大学和研究机构。团队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湖南省“芙蓉学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学科有着厚实的科研基础。“十一五”以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攻关)、国家科技部公益行业专项、国家“948”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南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50余项,发表论文5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多部,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梁希青年论文一等奖、茅以升科技奖等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
三、生态学
简介:生态学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建较早、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支柱学科。先后开展了中亚热带地区木本植物、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程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国内第一份森林生物量研究成果,创建小集水区径流场封闭技术,设计人为干扰与植被自然恢复试验,把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水文学过程结合起来,出版了《杉木林生态系统学》、《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杉木林生态系统功能过程》、《马尾松和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和《樟树人工林生态学》等专著,在亚热带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实践、南方城市多抗高效绿化植物的筛选及生态服务功能、山区退耕还林、次生林改造、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1)研究方向一: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本方向对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阔叶林等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分循环及水质、能量利用、小气候特征、经营管理及干扰反应等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而系统的研究,探索了南方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学机理,揭示出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
2)研究方向二:南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本方向开展城市多抗高效绿化植物筛选及其抗污机理研究,监测城市森林净化大气SO2、TSP和NOx等污染物的效应、减缓热岛效应和调节城市水文过程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多环芳烃(PAHs)在城市森林中迁移、转化和净化机理,研究长株潭城乡一体现代林业构架模式、城市森林的空间阈值与分布格局。
3)研究方向三:南方山丘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
本方向研究南方坡耕地和造林困难地的植被恢复技术模式,矿区废弃地土壤基质改良与植被恢复技术、超富集植物和抗逆植物筛选。已在锰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限制因子诊断和造林树种筛选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成功地建立了矿区植被恢复示范基地。
本学科现有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森林植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实验平台,城市森林生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亚热带森林生态为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等省级实验平台。“六五”以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52项,经费达6860万元,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7部,获科研成果奖8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8项,授予国家专利6项。
学科现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3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博士生导师16人,是一支创新意识强、团结协作学术队伍。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国家林业突出贡献奖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专家1人,湖南省首届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光召科技奖1人,湖南省青年科技奖1人,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1人,湖南省政府“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8人。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生态学
木材科学与技术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森林保护学
湖南省重点学科
森林培育
生态学
森林经理学
校园文化(9张)
木材科学与技术
森林保护学
森林工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环境科学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工程实验室
一、南方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简介: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进行组建,她的建设对于完善我国南方林业特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林业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加强林业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研发之间的有机衔接,有效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着力提升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林业生态工程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南方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国家重点工程的技术进步,加速产学研联合、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科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搭建技术平台,开展林业重大工程及关键技术的设计、研发和试验验证,开展林业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集成组装和新产品开发,开展南方林业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解决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凝聚、培养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
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格局,搭建基础支撑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提高产业技术的有效供给,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突破林业产业核心技术、逐步扭转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对国外技术严重依存的局面提供有力支撑,为重大林业生态应用技术研发和保障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必要条件,为加速林业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效手段,为聚集、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技术方向是:高效优质健康可持续人工林构建和经营利用技术、南方退化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技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保护及生态监测技术的科技攻关、技术研发、试验验证、集成组装和成果转化等3个主体方向。
二、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简介: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目前暂有2个 、(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持建设的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后大约有10多个分室,分别为南昌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金健米业、益阳粒粒晶、湖南湘鲁万福、河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各有一个分室)。
河南工业大学和江南大学分别获得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一个分室。
河南工业大学获得粮食深加工(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即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十个分室之一。
研究方向
(1)粮食主要组分高效分离与深加工技术研发
(2) 功能性粮油食品加工
(3) 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增值转化研发
(4)粮食及加工产品营养与安全测试技术研发
(5)稻米深加工与新产品开发
(6)粮食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实验室技术委员会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务/职称 | 理事单位 | 职责 |
袁隆平 | 男 | 79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 总顾问 |
俞汝勤 | 男 | 70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湖南大学 | 主任 |
李里特 | 男 | 60 | 副校长/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 | 副主任 |
章怀云 | 男 | 57 | 党委书记/教授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委员 |
谭益民 | 男 | 46 | 副校长/教授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委员 |
单,扬 | 男 | 47 | 副院长/研究员 | 湖南农业科学院 | 委员 |
赵谋明 | 男 | 47 | 副院长/教授 | 华南理工大学 | 委员 |
王,强 | 男 | 46 | 副所长/研究员 | 中国农科院,加工所 | 委员 |
李忠海 | 男 | 50 | 院长/教授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委员 |
林亲录 | 男 | 43 | 副院长/教授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委员 |
覃世民 | 男 | 43 | 院长/研究员 | 湖南省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 | 委员 |
程云辉 | 女 | 45 | 副院长/教授 | 长沙理工大学 | 委员 |
湖南日报报道实验室
近日湖南日报(电子版)对我们实验室进行报道,以下是报道全文: 本报4月19日讯(记者 何国庆 通讯员陈晓文)今天,依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评估专家组的评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来山出席评估会议并讲话。
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实验楼、中试车间和试产、示范基地。实验楼、中试车间建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建设投资达6100多万元;试产、示范基地选择在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鲁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益阳粒粒晶粮食购销有限公司8个协作单位内或所属基地内。
据介绍,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将瞄准粮食主要组分高效分离、功能性粮油食品加工、粮食加工副产物增值转化、粮食营养与安全测试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重点攻关,以实现粮食资源的全价利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期以来,一直根据湖南粮食主产区特点开展粮食深加工研究,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博导、博士为主体粮食深加工的专业研发团队,建设了“湖南省稻米深加工工程中心”等4个粮食深加工研发平台,科研成果丰硕,储备了一大批粮食加工技术,其中“稻米淀粉糖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学校坚持以产学研合作方式与湖南金健米业等国内著名企业密切合作,近三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累计为企业新增效益30亿元。
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分别居全球第一位、第一位和第二位。但粮食生产损失率高(目前的年损失达850亿公斤)、增值转化率低。评估专家表示,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对建立粮食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平台,形成我国粮食深加工自主创新体系,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提高我国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粮食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中南林科大目前已有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5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办高技[2011]1246号文批复,同意稻米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我校,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评估,并对项目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至此,我校跻身成为全国同时拥有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四所高校之一。
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
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简介: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是由原林业部于1995年3月批准成立的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隶属于国家林业局,依托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由国家林业局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同投资建立起来的,是国家林业局唯一的经济林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茶科学中心生物技术实验室业挂考在本实验室。实验室下设经济林栽培、经济林育种、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和经济林产品开发利用5个分室。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15人。
实验室定位为应用基础研究,以经济林木为主要研究对象,经济林育种为研究重点,生物技术结合常规技术,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水平上开展经济林育种、优质丰产栽培和产品开发利用的课题研究,并辐射到植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林学的相关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经济树种遗传资源收集、保存评价;经济树种常规遗传改良;经济树种优质丰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经济树种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经济树种分子遗传改良;经济树种细胞育种和次生代谢产物;经济林产品加工与分析;天然有机成分开发利用。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吸收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来室进行研究工作。近年来,实验室在经济树种优良品种的选育、绿色食品开发、经济林产品利用、经济树种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经济树种自交不亲和基因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林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实验室的建设也极大地带动了经济林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丰富了传统经济林学科的内涵,扩展了经济林学科的外延,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为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学科和我校林科、生物学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国家重点野外观测站
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简介:20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中南林学院原副院长潘维俦教授结合当地林业生产对杉木人工林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1978年8月中国科学院陆地生态系统科研规划(1979年~1985年)(79科发-字0133号文件),确定中南林学院承担了“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物生产力”课题的协作研究,1979年以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同年,在中南林学院成立了生态教研究室,在著名的杉木中心产区──湖南省会同县广坪林区建立了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982年林业部批准会同森林生态研究站为重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并正式命名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近年来,会同站承担了国家林业局“湖南会同杉木林定位研究”重点项目,以及湖南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重大基础项目和重点项目各一项,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农业生态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部分研究。在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地力维持机理,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和经营模式的实践与理论探讨,环境退化地区恢复生态学的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个体、群体光合作用特性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20世纪80年代在第一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生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森林水文学过程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先后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生态站有生活和实验用房600m,8个面积为2h㎡的小集水区径流场综合试验区,内设有6个气象观测站,2座高22m综合因子观测铁塔,1座水文观测室,6座测流堰系统,还有穿透水,树干流测定装置,这些装置均安装了自动纪录仪。同时试验林地通过法律手续取得了长期科研使用权,使野外研究有了保证。此外,该站还在湖南省朱亭林区、国营莽山林场、沅陵林区和广西省禄峰山林区设置试验样地共142块,对南方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在中南林学院内还有专用的化学分析室、原子吸收室、标本室、计算机室和资料室。
研究方向:会同杉木林生态站的建设目标是:依据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点的现有水平和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设备先进、观测内容统一、观测设施规范、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强大,并能与其他生态站进行数据交流共享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杉木人工林和地带性阔叶林为研究基地,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生态功能规律,探讨森林生态结构、功能与环境因子及人类经营活动的相互关系,为国家生态网络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并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林业生产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科学数据和结论。
根据上述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会同杉木林生态站观测研究内容为:(1)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的过程,揭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学机理;(2)探索亚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程变化;(3)研究亚热带森林与环境(CO2、水、氮沉降)的关系,探索森林在区域碳平衡中的作用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规律,估算生态服务功能,总结出森林与水的关系、区域水文管理和水灾害管理模式。
省级科研平台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4张)
城市森林生态实验室
粮油深加工与品质控制实验室
昆虫系统进化与综合管理实验室
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
亚热带森林生态实验室
水利机械实验室
湖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简介:2007年2月,由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湖南省委宣传部授牌的“湖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作为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正式落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廖小平教授为该基地负责人,旅游学院院长钟永德教授为首席专家。这也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首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
该社科研究基地依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景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核心教学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作为研究基地重要依托的森林旅游研究中心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中国森林旅游科研教学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四个全国第一:第一个招收森林旅游硕士研究生,第一个成立森林旅游研究机构,第一个招收森林旅游本科专业学生,第一个成立森林旅游系。2009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作为特色优势学科在林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景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旅游规划、景观规划、生态旅游专项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近年来本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成员共主编出版了著作(教材)30余部,在国内外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其中植物精气课题研究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并被专家鉴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气离子测量仪和空气清洁机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创新科技发明获得国家专利2项。在科研项目方面,近3年来,本研究基地的研究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其它类型科研项目45项,横向委托课题80余项,课题经费共计600余万元。研究基地成员积极服务社会,近年来提供行业咨询报告306份,其中政府采纳79份,企业采纳227份,为湖南省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2008年,为了构建该研究基地的长期研究平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共同合作建立了“张家界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该定位研究站借鉴自然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旅游者、旅游业与旅游资源和社会、文化、经济相互关系的定位研究来揭示自然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互动关系,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目前已经开展的研究项目包括张家界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旅游活动带来的外来生物入侵研究、游憩活动对金鞭溪大鲵生境的影响研究、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流研究、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研究以及生态旅游居民社区参与研究等。
2010年5月,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将湖南省旅游与休闲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红色旅游研究基地和湖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联合挂牌为“湖南省旅游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挂牌基地按照“一个基地,多家挂牌,优势互补,有分有合”的原则进行建设。这些基地原学科方向基本不变,首席专家和负责人可以不变,基地成员相对不变,每年委托挂牌单位一个省社科基金基地项目的政策不变,名称可以同时对外使用。要求基地内部要加强整合,以做大做强。
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
简介: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是湖南省科技厅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建的省级设计中心,属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体系。中心建筑面积1600M2,具有设计、模型制作、人机工学、结构与材料等6个实验室,计划购置三维扫描、快速成型、激光雕刻、大型图形工作站、人体工学与感性工学、CNC等研究实验设备。中心主要从事家具家饰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家具家饰新产品开发、家具家饰产品设计共性与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设计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家具家饰产品设计服务。中心将以推动湖南家具家饰产业发展为目标,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力争在5年内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工业设计中心。
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简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2008年6月被批准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地挂靠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基地负责人为尹少华教授。
基地依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特色与科研优势,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和依托学校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基地依托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科),是学校开办最早的文科专业之一,是湖南省重点专业和湖南省特色专业,并在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基地致力于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为湖南省的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地现已形成了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森林生态经济、农林企业管理、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等四个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我国林业体制改革与林业产业政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政策、林业的财税调控机制及相关政策、生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营造林的市场化与资本化运营、森林生态服务的价值评价与实现形式、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林业产业组织与发展战略、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农林产品价格理论与实践、农林产品的营销、贸易与市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农业产业结构与组织、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
基地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6人,其中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的研究人员17人。其中2人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已初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研队伍。并聘请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了基地学术委员会。
近年来,基地主要成员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8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1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基地将继续发挥我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强化为地方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打造学科团队,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将本基地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的社科研究基地,努力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院系设置与学科设置
林学院:(林学(森林保护、经济林)、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园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态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
物流学院:(物流工程、物流管理、森林工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化学、木材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林产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
风景园林学院:(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高职))
家具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广告学、工业设计)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理学院:(应用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土地资源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旅游学院(华天旅游酒店管理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旅游>、旅游管理)
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法语、朝鲜语、俄语)
政法学院(法学、中文系、行政管理)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
音乐系:(音乐表演) 体育学系:(社会体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国际学院(留学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涉外学院(三本独立院校)。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章怀云
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先雁
党委委员、正校级督导员:吴晓芙
党委副书记:曾思齐
党委委员、副校长:杨明光 何学飞 李建奇 任湘郴 曹福祥 秦立春 谭益民 张迪华 廖小平
副校级督导员:周再魁 杨临安 蒋建业
副校长:陈 洪
副校级督导员:张和清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谢国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是1964年随着中南林学院在广州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由株洲校区图书馆、长沙西园校区图书馆(原经济干部管理学院)、长沙东园校区图书馆(主馆)和30多个院系资料室组成。株洲校区图书馆于1986年底竣工,1987年3月对读者开放,建筑面积6179平方米;西园校区图书馆始建于1998年,面积6700平方米。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以长沙校区为办学主体格局的形成,图书馆原有馆舍已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11月正式动工兴建长沙东校区图书馆,新馆于2004年10月30日落成。新落成的长沙东校区图书馆高9层,建筑面积26200平方米,造型别致、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这座高智能的现代化图书馆耸立在校园中心,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图书馆现有图书277.34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178.5万册,电子图书73.67万册,各种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文献数据库、维普电子期刊数据库、斯普林格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折合图书30万册,各种非印刷资料5100件。图书馆局域网是学校网的主要节点之一,拥有先进的网络设备、功能齐全,提供各类电子文献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现有正式员工111人、流动岗及临时工13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23人、中级职称39人,中、高级职称人数占全馆总人数的60%。员工学历涵盖了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等各个层面,专业结构涉及图书情报、林学、计算机、英语、中文等,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素质较高的图书馆队伍。
图书馆现设馆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流通部、阅览部、信息部、技术部等机构,面向全校2300多名教职工读者和40000名学生读者服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经过52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建成了馆藏资源丰富、管理手段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多科性大学图书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热忱欢迎诸位读者到这座知识宝库中来采珍觅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实训基地
2010年1月29日,牛耳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青竹湖IT实训基地签订IT工程就业实训
基地共建协议。我校赵静芳校长,中南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曹福祥,计信院书记余绍军,计信院院长吴舒辞,计信院副院长夏国荣,计信院副院长朱俊杰,计信院副院长刘震宇,教务处长向春阶,教务副处长胡劲松,教务副书记潘日呜出席了此次仪式。期间,赵静芳校长带领曹福祥教授一行参观了牛耳青竹湖实训基地,并就实训基地共建一事到青竹湖实训基地会议室进行了会谈并达成共识,签约仪式取得圆满成功。
学校地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长沙校区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株洲校区地址:湖南省株洲市
邮编:4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