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年,吉水镇创办义务小学校,2个班,学生30名,实行”壬子学制”,初小4年,高小3年。民国4年,有初等、高等小学校及初等女子小学校各1所。民国6年,有县立高等小学校,学生13名;县立第一国民学校,学生13名;城区公立国民学校,学生10名;城区公立女子国民学校,学生19名;私立坛山小学,学生33名;私立翠华国民学校,学生14名。继后,圣公会办真理小学,天主堂办初等小学。民国11年,学校改用”壬戌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民国15年秋,按行政区设5所县立高级小学校,华阳、吉水、雷港各设1所县立初级小学校。民国16年,周斌捐资兴办私立维坤女子小学校。民国17年,办华阳镇立高初两级小学和锡类局公立初级小学、余氏私立养正小学,全县共有小学12所。民国22年实施乡村短期义务教育,在回龙宫和永兴寺各设短期义务小学1所,到民国23年,短期小学发展到12所。民国27年上半年,县立和私立小学共20所,短期义务小学79所。同年夏,安庆沦陷,社会秩序混乱,入秋,仅有雷阳小学等几所县立小学开学上课,私立小学、短期义务小学全部停办。民国28年,县城沦陷,小学教育转入战时体系,办有里仁、全庆、南台、土永、泉塘、褒法、廉恭、元善、湖山等乡中心国民学校和部分保国民学校。民国29年春,教育厅在老鸦滩设省立望江临时完全小学,6个班,教职员10名,学生196名,其中沦陷区流亡难童20名。民国30年临时小学并入褒法乡示范中心国民学校。是年全县有乡中心国民学校10所,保国民学校115所,入学儿童7118名,占学龄儿童总数的29.8%。同期,汪伪政权先后在沦陷区内办完小3所、初小4所,实施奴化教育。为推行反奴化教育,国民省政府于民国29年在望江开办一所特种学校——安徽省第一中心中山民校。学校分初级部(一、二、三、四年级)、高级部(五、六年级)和民教部(成人班、妇女班),共有学生169名。民国34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全县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14所,保国民学校84所,教职员260名,学生5328名。民国35年盛行宗族办学,除恢复范姓坛山、余姓养正小学外,还新办张姓钱选、沈姓崇善、陈姓义门、刘姓墨庄、金姓樵谷、刘姓竹岗及龙姓麟洲等小学。民国37年秋,因水灾,乡镇中心国民学校裁并为11所,保国民学校减至70所,大都学额不足。
1949年3月全县解放后,县爱国民主政府接管乡镇小学11所,共28班,695名学生,沿用旧校名开学上课。秋,调整小学布局,在城关、太慈、鸦滩、高士各设完小1所,另设初小7所,民办小学15所,私立义门、樵谷、坛山、养正4校继续开办,全县共有学生2087名。1950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和”学校向工农子弟开门”的方针,健全公办小学,改造私立小学,发展民办小学,全县有公办小学24所,私立小学4所,民办小学76所,学生6523名。1952年秋,民办和私立小学全部转为公办,全县有小学422所,学生17592名。1954年沿江沿湖地区遭受特大水灾,华阳、吉水两区教师随灾民迁到江南山地,砍藤、割草、搭棚,办起临时小学23所,入学儿童541名,实行半日制或隔日制巡回教学。师生们用碗底当砚池,木炭当墨,竹竿当笔,废纸装薄本,木门作黑板,在露天上课,在腿上批改作业,坚持灾区教育。是年,有小学268所,学生12309名。1956年在不增设学校的前提下,大力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全县小学生增加到23224名。1958年,开展多种形式办学,民办小学大量增加。三年困难时期,在校学生减少,到1962年仅13636名。1963年执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小教40条),纠正师生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过多的偏向,入学学生数开始回升。1964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掀起办学热潮。1965年全县有全日制、半日制、早午班等形式的耕读小学1915所,学生47965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耕读小学被视为修正主义的产物全部停办,公办小学全部下放到生产大队办。1967年,小学推行”五年一贯制”。1971年按照”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要求,全县先后有98所小学办起”戴帽子”的初中班,教师层层拔高使用,教育质量明显下降。1972年根据省政府提出适龄儿童入学率要达到85%的要求,发展民办小学。1973年大赞”白卷英雄”和”反潮流精神”,后又提出”学朝农”、”和十七年对着干”、”知识越多越反动”等口号,把提高教育质量视为奇谈怪论,广大教师无所适从,学校秩序混乱。
1977年,恢复正常教学秩序,附设的初中班并入当地全日制初级中学。是年有小学691所,学生6784名。1981年,普及初等教育,有小学547所,学生8475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87%。1983年,根据”四率”标准(入学率95%,巩固率97%,毕业率80%,普及率95%),制订普及初等教育规划。是年城关镇小学和华阳镇小学试行6年制。1985年,小学入学率96.5%,巩固率98%,毕业率96.7%,普及率96.2%。1986年暑假,县师范学校百余学生组成普教工作队,分赴各镇乡配合当地党政领导和小学教师,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全县掀起普教高潮。年终,安庆行署对望江普教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所查10个乡(镇)”四率”达标。1987年,对未验收的21个乡进行检查,”四率”均达标,省政府发给普及初等教育验收合格证书。
从2007年起,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施”两免一补”,县财政按时下拨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每年免费教科书全部由省统一实行政府采购,通过县新华书店发放到位;每年贫困寄宿生生活费通过”一卡通”方式按时打到贫困寄宿生家庭帐户,累计受惠学生6000余人。从2009到2011年,望江县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建设总面积达22.9万平方米,工程规划建设总投资将达2.01亿元,项目总数达262个,几乎覆盖到全县所有公办学校。望江县校安工程项目建设已完成总量的80%,所有在建校安工程项目均按上级要求规范、有序、扎实推进。我们建立了中职资助对象评审机制,学校建立受助学生个人台账,资金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直接汇至受助学生银行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全面启动,已建56个。五是普通高中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平稳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