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安乡一中简介
安乡一中相关图片(19张)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简称安乡一中 安乡一中是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座落在美丽的松滋河畔,位于安乡县城关镇文艺北路652号。安乡一中始创于1942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学65年来,为社会输送了3万多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遍布海内外。
办学规模
安乡一中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县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声誉不断提高。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近百亩,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又建起了高标准的校园网,与长沙市一中还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络;每位教师都配有笔记本办公电脑;建有爱博立体声广播系统和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教学仪器设备达到了湖南省Ι类学校配备标准。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学班级52个,在校学生3110多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岗教职员工257人,专任教师学历(本科)合格率达100%,其中有特级教师2名,硕士研究生1名,高级教师58名,中级教师110名,在读研究生5人,省市骨干教师42人。已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艺精湛、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
外界评价
安乡一中始终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办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各类竞赛成绩显著,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校高考升学率年年攀升,稳居全市前列。
所授荣誉
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贯彻实施《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湖南省传统项目学校”、“湖南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一级档案室”等一串串荣誉。学校德育成果突出,体育特色初显。学校男女排球代表队,在历次省中学生排球赛中均获得全省前三名的好成绩。省电视台、湖南日报和常德日报先后报道了安乡一中的教育成果。
办学理念
安乡一中将继续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能力为先”的办学理念,全校师生谨记“敬教,乐学,育人,报国”的校训,大力弘扬“博学,敬业,务实,创新”的教风和“勤奋,守纪,自立,求索”的学风,努力把学校打造成省级一流的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严格执行党的关于教育“三个方面”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方针,结合本校实际,以师生“敬教、育人”为目的,以“乐学、报国”为方向,确立了“敬教、乐学、育人、报国”的校训。由此我们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能力为先”的办学理念,比较完整地表达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方向。我们同时觉得,这样的表述,既不空泛,也不过于瓷实,尚有充实、发展、提高、深化其内涵的空间和余地。从这个校训和办学理念出发,我们又向全体师生倡导“博学、敬业、务实、创新”的教风和“勤奋、守纪、自立、求索”的学风。在工作过程中的运行实践证明,始终没有背离这些目标与方向,也正是这样的办学理念,让我们心中有底,脚步踏实,学校得以稳步发展。 即便如此,我们认为,办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 2001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以“育人为本”的内涵,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整个教学育人工作。形成了“法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治校,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刚性管理中处处渗透着柔情教育。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我们用这种思想审视我们的办学思想,再次充实教风中“务实、创新”和学风中“自立、求索”的内涵,促进了教研、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及其他方面的工作。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的指出使我们振聋发聩,激发了我们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毫无疑问,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阵地,尤其是我们普通高级中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置身于“构建和谐社会”之外,而是恰恰相反,应是赋有重大的社会历史使命。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有保障。”《人民日报》2005年3月3日发表的短评说“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石”。可见,教育公平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如果说,国家采取种种措施让贫穷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来实现“教育公平”的话,那么,在教育实体内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育公平”?“以人为本”这个根本要点来指导,以“和谐”这个社会目标来要求,只用学业成绩这一支杆来看人是不公平的。我们认为,要实现真正的公平,就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各不相同的潜质,因此,我们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培育成对社会各有用处的人才。也就是说,在培养“精英”的同时,也决不放弃对普通人格的培育。 再进而思考,即使是一个一无所长的学生,我们至少也应当把他教育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一个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国度里,每一样,享有同等快乐的生活。这种“快乐”首先来源于自我精神世界的完善。而高中阶段正是精神世界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以及个性形成和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所以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会处世、会生活、会学习、会快乐的人,是我们普通高级中学最起码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阶段上比大学阶段,下比初中阶段就显得更为重要。学校为此建立了学科奥赛、文学社、科技、美术等兴趣小组,开辟了第二课堂和研究性学习阵地,定人、定时、定教练,在全校形成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的良好氛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程序地提高。
校史沿革
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42年,现位于安乡县城关镇文艺北路652号(龟山坪)。 从草创伊始的“安乡县立初级中学校”,到颇具规模、蓬勃发展的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原称湖南省重点中学),安乡一中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光辉历程。 遭劫难,艰苦创建几春秋 (1942——1949) 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安乡县仅有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没有普通中学。渴望求知的青少年,必须离乡背井,负笈远方。当抗日战争烽火席卷祖国半壁大好河山时,在外地求学的学生,亦纷纷疏散辍学,返归故里。因此,创建一所普通中学,成为安乡人民的一致渴望。 四十年代初期,原武昌师范大学毕业生、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王泽衡(又名王晓兰),从省垣迁居桑梓,首倡筹办中学之议。安乡各界热心人士共襄盛举,成立了以当时县长虞建中为首的安乡县立中学筹备委员会。一年筹措,终于办起了一所设有三个班、能容纳180名学生读书的学校。呈请湖南省教育厅备案,命名为“安乡县立初级中学校”。1942年10月4日正式开学,王泽衡任校长,颜昌镒任教导主任。聘请刘仲高、金真如、金伯钧、阮永言、樊任民等教育界知名人士到校授课。校址选定在与县城隔水相望的书院洲上的深柳书院遗址。此地曾是北宋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攻读过的地方,有范文正公读书台和洗墨池等遗迹。 1943年5月,日寇由长江鄂西地区渡江大举南犯,我县地处湘鄂边界,首当其冲。县境沦陷,全校师生仓卒解散,校舍教具,全被炮毁。 1945年上期,抗战形势好转,学生要求复学上课,县内人士呼吁恢复安中。于是县府派颜昌镒任校长,重组安乡县立初级中学校,学校重新开始上课。但不幸于十一月一场大火,校舍校具全部化为乌有。幸赖各界人土群起敦促县府拨款,租得上东门慈善堂旧楼充当临时校舍。 1946年下期,杨善慈任校长,学校规模扩大,慈善堂容纳不下,于是加租文心小学校舍并开始于龟山坪筹建新校区。 1947年上期,颜次竹接任校长,学校有从一年一期到三年二期的三个年级七个教学班的规模,是一所完整的初级中学了。这期暑假临近时,租用的文心小学校舍又遭焚毁。 1947年下期,学校迁至新校区龟山坪。由吴梓选担任校长。从此,安乡县立初级中学校,在经历了三次火焚、四度迁徙之后,总算有了固定的校址。 1949年上期,把安乡简易师范学校第10~14班合并到安中来,称为安乡县立初级中学简易师范科,仍在书院洲原简师校址上课。全校师生响应中共安乡地下党组织号召,参加“安乡县中学生联谊会”活动,并于七月底参加迎接安乡和平解放斗争,和全县人民一道,迎来了黎明。 获新生,接管调整初见效(1949——1966) 1949年7月30日,安乡解放。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安中进入了新生成长时期。 1949年下期,安乡县立初级中学校与安乡县立简易师范,各维持原状,分开管理,按期开学。安中仍由吴梓选当校长,校址设在龟山坪。 1950年5月,两校再度合并,由周文愧担任校长。 1952年下期,周文愧调离,谢能敏(原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任副校长并主持校政。学校定名为“湖南省安乡初级中学”。人事调配、师资培训、教育计划、学校规模、经费来源等等,都按省专指示办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学校班次逐年增多,最少(1953年上期)9个班。最多(1957年下期)达15个班。每个年级4~6个班不等。学生增至700余人,教职工50余人,校区面积50亩,规模不断扩大。1955年下期,调原县文教科长易长松任校长,谢能敏仍任副校长,徐照藩任副教导主任,并在教师中发展党员。 1958年署假,易长松离任,高云霞任校长。建立了中共安乡一中党支部,高云霞兼党支部书记。 1958年下期,学校开始招收高中学生,这时的安乡一中成了全日制完全中学,上级命名为“湖南省安乡第一中学”。 1961年暑假,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高1、2班)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人数占报考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六,在全省138所高中里名列第九,打响了第一炮。 直至文革前夕,安乡一中在校长黄翠林的带领下,按“八字方针”办事,不断向前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 闹革命,“五·七”道路共同走(1966——1976) 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风雨如磐,安乡一中和全国各地中学一样“停课闹革命”、成立“造反派”组织、“工宣队”进驻学校、办“共大”,按照“五·七”精神办专业班,办分校,办校办工厂。 峥嵘岁月里,一大批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仍以党的教育事业为重。正是这些优秀的人民教师,用良心和责任扬起青年学子理想的风帆,使得数以千计的莘莘学子怀揣正义和真理,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务改革,开拓进取争一流(1977——1992) 1978年,恢复了安乡一中县办重点中学的格局。学校迅即取消“专业班”,停办了“团洲分校”,明确了普通中学性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作荣、熊兴坚、苏朝国、徐鼎新、石述言、彭训安等校长,严谨治校,建立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文书档案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安乡一中进人地区重点中学的行列。并多方集资,改善办学条件,1990年前后,学校建起了语音实验室,修建了锅炉房、科教大楼、教师宿舍楼。建筑总面积达15510.47m2。 1982年到1992年,是改革振兴的十年。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各科竞赛共获市级以上奖励69人次,其中16人获省、国家级奖励。90年、91年全国数学联赛获团体总分常德第一。教师发表论文88篇。参加省市中学生运动会,共获地区以上奖项45个,其中获得了21个市级以上第一名。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逐年提高,1989年达130名,1990年162名,1991年182名。 一个环境幽雅、生机勃勃、声誉日高的市级一流学校展现在世人面前。 抓机遇,蓬勃发展铸辉煌 (1992——2006) 1992年10月,安乡一中隆重举行了建校五十周年校庆。 1994年10月,毛乐夫担任校长,安乡一中加快了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1999年2月,易广庆担任校长,安乡一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了透视围墙、综合大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图书馆。完成了对教工宿舍区域性改造,建成了花园小区。学校环境得到了亮化、美化。建立并完善了多媒体教学室、电子网络备课室,开通了英语广播电台,装备了4个计算机室,建立了多媒体双向控制教学系统、校园程控广播系统、监控系统,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与长沙市一中联合办校,网络联通,资源共享,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每人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观。 洁净、幽雅、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使安乡一中成为城关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1年,实施“名校带民校”方案,创办了“湖南省潺陵实验中学”,实行董事长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长由一中校长担任,校长刘运明,副校长由田银海主任兼任。 2002年5月10日,举行了隆重的湖南省重点中学挂牌仪式,安乡一中成为省级重点中学,实现了创办史上跨越式发展,是安乡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安乡教育发展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002年7月,学校男女排球代表队首次参加省级重点中学排球赛,获男子第二名,女子第三名。以后几年的省级重点中学排球赛,安乡一中都获得了女子第二名,男子第三名的好成绩。 2002年10月3日,隆重举行了六十周年校庆,盛况空前。各级领导、各界朋友、海内外学子云集一中,举办了中科院院士贺福初少将和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东京学术报告会,“情汇潺陵”文艺晚会。“走进安乡”“乘风破浪”“相约2002”等体现了盛况及活动的全过程,标志着安乡一中进入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 2004年7月,“湖南省重点中学”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安乡一中由正科级单位升为副处级单位。一中的内部机构调整为:校长办、学生科、教务科、后勤科、保卫科。只保留了原有的教科室。 目前,学校高中部有46个教学班,学生近3千。潺陵实验中学8个教学班,有学生556人。245名高中教职员工中,有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52人,中学一级教师109人,在读研究生3人,列入省市县培养的骨干教师45人。近三年来有省市研究课题6个,教师学术论文及专著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达160多篇。全国奥赛近五年来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达155人之多。会考和高考均创下了骄人成绩,高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达100%,2001年实际本科录取人数达290人,2002年高考一次性本科上线228人,2003年243人,2004年349人,2005年302人,2006年一二本上线531人,三本上线608人,高考升学率居全市前茅。 安乡一中经历了六十四年风雨历程。她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校舍三遭焚毁、校址四度变迁,经历了两种社会制度,五个历史时期。六十四年来,一中人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严谨治校,开拓进取,共办初、高中教学班551个,培养了三万多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遍布海内外。 一中人将以六十四年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站在新的起点上,与时俱进。在易广庆校长的带领下,按照新构建的宏伟蓝图,作出不懈的努力,为实现再次跨越,把安乡一中办成湖南省一流的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而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