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重庆市开县渠口初级中学,校址在澎溪河畔、万开公路距县城13公里的渠口镇巨坪村15社(现聚民街2号)。学校历史悠久。学校的前身是私塾,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时一个班,学生10余人,教师陈子松,校址渠口场关庙(三圣庙)。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铺溪乡白杨区分部书记薛作云创立了铺溪乡第二国民初级小学,校址在原私塾校址。薛兼任校长。教师沈均儒等。两个班,生40余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乡代表何祥林任校长,两个班,生40多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新任校长刘震环的积极筹备下,对学校进行了扩建。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发展为五个班,其中高级小学班一个,生发展到180余人,教师8人。学校较为兴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结束,唐成章接任校长,班5个,生200余人。
1949年冬,开县和平解放,吴伯伦(中共党员)任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学校进行扩建,正式成立“铺溪第二中心小学校”,6个班,其中4个初小班,2个高小班,生250余人。建立了以中心校为基础的“儿童团”,次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由于办学的成功,生增加到300多人。51年第一届高小毕业26人,除2人参加工作外,其余24人全部考入“开中”。
1954年,校长刘明之(中共党员)。在开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将原何久成(地主,云开万三县联防办事处主任)、罗前福两家住宅改建为新校舍,10个班,生约400人,教职工16人。
1959年,校长蒋安孝,主任李仁贵,开班10个。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学生人数下降到350余人。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全社新增民师13人。到60年上期,学生人数回升到约400人。
1964年,校长杜芳耀,主任李世春,开班10个。由于“公共食堂”解散,民办的兴起,学生人数增到450余人。又因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66年高小毕业生升学率达90%。然而中央“5.16文件”下达后,暑假全县教师在开中“七月集训”,搞人人过关。校长被认为是“变色龙”,部分教师被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部分教师惶恐不安。
1966年下期,新任校长曾玉琼。值“文化大革命”开始,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开批斗会、串联等,社会各派斗争激烈,部分公民办教师被下放到赵家渔北水库劳动改造,教师也被人们视为“臭老九”,校园一片混乱,然校长曾玉琼一直坚持上课闹革命。1968年9月初,开县教育局在岳溪召开教育革命现场会。会后公社党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于9月8日迅速成立了“五七中学”,开班4个,学生250多人,渠口的初中从此就诞生了。7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赵家“红旗高中”16人,升学率名列赵家前茅。
1972年,校长王荣祥,开班11个,初中3个,小学8个,共有学生600多人。由于学校狠抓教学质量,教学秩序稳定,每年初中升学率都名列赵家区前茅。
1978年,校长刘达俊,主任徐斯清。由于“七九洪灾”,学校被淹垮,新校舍迁到巨坪村15社(现校址),学校占地5.5亩,开班13个,其中初中6个,小学7个,共有学生600余人。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都在赵家片区前列。
1981年,校长张绍模,主任徐斯清。教学班13个,其中初中6个,小学7个,学生共650余人。
1984年下期,校长查朝鼎,副校长喻世顺。为了加强初中教学,从全区抽调部分教师充实了师资力量,学校教育事业更加兴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升学率与赵中相比不相上下。
1986年,校长喻世顺,副校长张昌学,教导主任查俊刚。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健全,党、政、工、团、队和教研组正常开展活动,校园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心校教学班14个,其中初中6个,小学6个,学前和幼儿各1班,学生750余人,教职工40人。全乡共有学生1600余人。
1993年,校长查俊刚,副校长喻昌学、李世泽。中心校有教学班18个,其中小学7个,学前幼儿各1个,初中9个,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57人。渠口片有教学班54个,学生2600余人,教职工116人。教师中从正规大学或大专毕业的6人,离职进修、函授大学毕业35人。教学力量日趋雄厚,并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95年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领导班子团结,制度健全,学校工会团队多次被评为市、县、镇级先进单位,不少教师被评为市、县、镇和学校先进个人。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认真贯彻“一纲三法”,落实镇党委、政府提出的“科研兴渠”战略,校长查俊刚多方奔走,在四川省财政厅、省教委以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新征用土地17亩,总投入439.6万元(村小投入45万元)新建了一流教学大楼,综合实验大楼,教师宿舍大楼,建筑面积共计7400平方米。配置了标准课桌凳1020套,钢架床240架,图书6000余册,微机42台,较快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