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起源于原重庆大学冶金系,机械工程二系和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冶金系起始于1935年创建的矿冶系,后更名为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二系始建于1960年,1998年更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成为新成立的机械工程学院的一个系;建材系始建于1979年,1998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和重庆建筑专科高等学校三校合并成立新的重庆大学,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原重庆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与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起组成为现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已成为学科齐全、设备先进、师资雄厚的学院,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下设6个系,即冶金系、材料成型系、建筑材料工程系、装饰材料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和材料加工系。[1]
经过七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名列学校前茅。
学院设有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下设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3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材料科学、建筑材料、材料加工和建筑装饰材料4个专业方向。拥有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和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70多年来,累计培养博士、硕士和本科等专业人才近5万人。
现有在职教职工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50人,博士生导师30人,教授38人,副教授57人。学院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材料领域专家组成员,“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优秀人才。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拥有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实验研究设备2000余台套,价值6000余万元。建有国内一流的的电镜中心。建有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冶金-材料工艺实验大楼”。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以及教育部、建设部、重庆市及兄弟省市的省部级科技项目1000余项,承担了企业委托科技项目2000余项,同时,还承担了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防科技项目。通过数十年的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冶金、材料科学、材料加工、材料成型、建筑材料、复合材料、环保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的完整科研体系,建成了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科研基地,与600多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钢铁冶金、镁合金、材料加工及成型、核工业新材料、新型建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部分研究领域的科技实力已进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0项,部省级科技奖60余项。近五年(2008 - 2012年),实到科研经费2.39亿元,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16部,获权专利231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455篇,其中SCI、EI收录1117篇。
历史沿革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设于1935年,前身为矿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三校合并后与原重庆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成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为学科齐全、设备先进、师资雄厚的学院,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下设冶金工程系、材料科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建筑材料工程系、装饰材料与工程系、教育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研究所(材料测试中心)等6个二级单位。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始设于1935年的采冶工程系,后更名为矿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首次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又与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合并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创建于重庆菜园坝杨家花园。初期只有文、理预科,1932年成立文学院和理学院。1935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9月,校长、矿冶专家胡庶华在工学院下设采冶工程系,采冶工程系分为采矿及冶金两组。1941年采冶工程系更名为矿冶工程系。
抗战时期,先后来矿(采)冶工程系任教的有魏寿昆、周志宏、周惠久、余名钰、何杰(孟绰)、林清之(斯澄)、蒋导江、邝英杰、马载之、蔡承云(女)、王绍瀛、刘纲、杨树棠、丘玉池等著名教授。使矿(采)冶工程系得到快速发展,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该系学生从三年级起分为采矿冶金两组。冶金组设有普通冶金、钢铁冶金、非铁冶金、电冶学、试金术、矿石分析等课程。该系拥有岩石实验室、矿物标本室和普通矿物分析镜、显微照相机等教学设备。
1952年9月起全国开展大规模院系调整,在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及地质、采矿、冶金 3系专业会议期间,西南区小组即对西南区工学院的调整,提出了初步方案,并报经教育部批准。1952年9月初,西南文教部召开西南地区高等教育调整会议。主要讨论“西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特别是重庆大学的调整方案。重庆大学由何鲁、郑衍芬、金锡如、宋殿宾、焦树梁、王际强、江泽佳、蒋导江等出席参加会议。1952年院系调整后,重庆大学发展为一所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设有11个系,将有色金属冶炼及有色矿开采两组调昆明,成为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的一部分,重庆大学矿冶系也分为冶金及采矿工程两个系。冶金系设有化学冶金和金属材料两个专业。
1952年至1966年,面对国家钢铁工业大发展的需要,培养钢铁工业的专门人才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为适应此需要,在教学组织上相继成立了炼钢、炼铁、金属学、轧钢、冶金炉、冶金原理、化学等七个教研室。在专业设置上1959年以前只有钢铁冶金一个专业,1959年增设了轧钢专业,又于1960年增设了金属材料专业。至此,冶金系成为拥有钢铁冶金、轧钢、金属材料三个专业的教学单位,在校学生达1500人。1961年钢铁冶金专业招收了首届研究生。1980年以后合并拓宽为钢铁冶金(化学冶金)专业,1986年又新办的热能工程(工业炉热工及自动化方向)专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为实现专业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1997年遵照国家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重庆大学的钢铁冶金专业和热能工程(工业炉热工及自动化方向)专业合并调整为冶金工程专业。
1980年,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冶金系更名为冶金及材料工程系。
1998年首次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又与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合并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附录: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历史沿革
1952年,西南地区高等教育进行院系调整。将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共6所院校的9个土木、建筑系(科)合并,于1952年10月6日批准成立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校址选在沙坪坝区北街83号(原西南师范学院校址),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建立的新型大学。1953年9月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土木系调整来院。1954年5月25日更名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土木建筑类高等院校,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学院。1978年2月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1月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建筑材料工程系的前身是设立于1953年12月的土木系建筑材料教学小组(1953年12月,学院设置土木系和建筑系,土木系下设建筑材料等9个教学小组),1954年11月改为建筑材料教研组,1973年11月,建筑材料及制品教研组从土木系分出,与卫生工程系合并(1956年8月学院增设)为水气与建材系。1979年5月水气与建材系改名为城市建设工程系,1979年8月建材专业从城建系分出:成立建筑材料与制品系,后改称建筑材料工程系,陈惟时、潘双印、谢风举、岳昌年、林芳辉、黄佳木先后任系主任。蒲心诚教授和林芳辉教授1991年获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徐家宝教授为重庆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
建筑材料专业于1959年开始招收四年本科学生,1961年将建筑材料专业改名为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1963年学院调整后设建筑材料与制品五年制等5个本科专业,1970年11月建筑工程材料及制品专业改为混凝土及制品专业,1982.11.18-28: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改为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本科四年制,后根据国家调整后的专业目录改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1984年月13日获得建筑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1980年起培养),1989年10月蒲心诚教授被批准为建筑材料博士生导师, 1995年获得建筑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改革课堂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建筑材料课教学质量”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58.5.13学院与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建筑材料研究组(组长杨珏)等4个研究小组,1959年扩大为室,1960年1月发展为建筑材料研究所。
1964年 3月学院科学研究所下设石膏建筑制品研究组,1989年成立建筑材料工程研究所,另设立硅酸盐制品研究室、装饰材料研究室。历年来,在轻质膨胀大砖和页岩砖、含钛耐碱纤维增强矿棉水泥、灰砂硅酸盐混凝土及其制品、碱矿渣水泥和碱矿渣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及特细砂高质量混凝土,工业残渣利用及地方性胶结材料、混凝土热养护理论及应用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轻质膨胀大砖和页岩砖等的试制与生产”1960参加省科技先代会并获奖章, 1958年起杨珏副教授开始系统研究细砂混凝土,1978年获得四川省科技大会奖和重庆市科技重大成果奖,1983年“沸腾炉渣水泥”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热介质定向循环养护坑新工艺”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TRS隔热片新型室内装饰材料”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材系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学术交流,1959年1月苏联混凝土专家莫尔卡夫来院讲学,1989年11月举办首届“全国灰砂硅酸盐建筑制品“学术研讨会,1990年苏联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克里文科院士被聘为外聘专家,1991年苏联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鲁诺娃院士应邀来学院举行接触硬化胶凝材料系列专题学术讲座。
办学力量
师资队伍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50人,博士生导师30人,教授38人,副教授57人。学院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材料领域专家组成员,“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优秀人才。
学院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客座教授1人
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材料领域专家组成员1人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
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
学院荣誉
已完成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0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其中“高质量包装用铝箔毛料与铝箔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2004年厚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
近五年来,正式出版教材和专著30余部,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三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9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0篇。
对外交流
学院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丹麦、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香港等众多国家、地区的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建有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
学院聘请了数十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院承担了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在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
专业设置
学院下设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冶金工程系、材料科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建筑材料工程系、装饰材料与工程系、教育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研究所(材料测试中心)等6个二级单位。[2]
材料科学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成立了材料科学系。当时的名称为"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与设备教研室",1965年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迄今为止,该系已为国家培养了二千余名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专业改造的进行,该系对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做出了较大调整,从过去以金属材料热处理为主逐渐向发展高性能的高新材料为主的方向转化。教学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已建成了"重庆大学基础材料教学实验中心",结合学校"211"工程的建设,已购进了数套高档的进口实验设备。
三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该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点。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该系重视数理基础的加强和外语、计算机知识的培养;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多年来,该系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该系承担了国家、地方和企业委托的科研任务,获各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多项,多篇学术论文被国际知名的检索机构检索。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有:生物材料、微钒钛高抗震性能建筑结构钢的开发、亚微米晶材料的开发、高性能钛合金的研究、X射线断层扫描装置的研究等。
工程系
材料工程系创办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前身是为了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大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轧钢"
专业。近10多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原
"轧钢"专业和"金属热处理"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材料工程系。迄今为止,该系已为国家培养了数千余名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毕业生如今遍及全国,很多已经成为材料加工领域的栋梁或党政部门的骨干,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为了适应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需要,该系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做出了较大调整,从过去以传统金属材料为主逐渐向发展高性能新材料制备及成形加工为主的方向转化。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有材料制备及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控制轧制及组织性能预测和优化、工模具CAD及软件系统等十多个研究方向,有些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上机条件等。结合学校"211"工程的建设,已购进与材料加工相关的数十万美元的科研设备。
几十年来,经过全系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该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点,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该系拥有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教授、副教授共计8人,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多次承担国家"863"、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部、省、市颁发的各种奖励。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有:高强度形镁合金研制及应用开发、镁及镁合金材料及产品研究开发、箔材轧制理论等。
冶金工程系
重庆大学冶金系(冶金工程专业)最早创建于1935年。当时隶属于矿冶系,为矿冶专业。新中国成立后,冶金专业从矿冶系分离出来,成立冶金系。到1979年以前,我校有炼铁、炼钢两个专业,1980年以后合并拓宽为钢铁冶金(化学冶金)专业,1986年又新办的热能工程(工业炉热工及自动化方向)专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为实现专业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1997年遵照国家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重庆大学的钢铁冶金专业和热能工程(工业炉热工及自动化方向)专业合并调整为冶金工程专业。现在的冶金工程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原来的三个本科专业,即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重庆大学冶金工程系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雄厚、学术地位及办学水平居于最前列的系科之一。创办近七十年来,培养了近4000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培养的学生中,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的人员数名、在厅局级和处级岗位工作的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培养的学生现已遍布世界10多个国家,其中许多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各用人单位对重庆大学冶金工程系的毕业生评价较高,他们的普遍反应是:肯吃苦,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强,有较好的开拓创新精神。
重庆大学冶金工程系(冶金学科)现有国家仅有的几个冶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即拥有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三个博士点。同时拥有这三个专业的工学硕士授权点和冶金工程、工业工程工程硕士授权点。其冶金实验室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冶金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冶金工程系科研实力较强、经费较多。2001年实到科研经费近400万元
科研经费中,有50%以上为国家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及各部委、重庆市的重点科研项目等。冶金工程学科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大量科技成果。
冶金工程系在本科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冶金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已大大拓宽,并采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现在,其教学内容已向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环境工程等领域扩展,十分强调培养高级创新性的复合人才。冶金系编著的《钢铁冶金原理》、《传输原理》等本科教材在全国有很高声誉。《钢铁冶金原理》教材还获得了1997年冶金工业部优秀教材第一名、1998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建筑材料工程系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材料工程系(以下简称建材系),即原重庆建筑大学建材系,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设有材料学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材料学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90年代前,即为"建筑材料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创建于1959年,1983年获硕士点,1995年获博士点,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成一定规模,在全国建筑材料学科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从1959年至2001年,累计培养本科学生2560余人,硕士80余人,博士7人,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均已成为国家建材行业的骨干力量。该专业在校本科学生350人,硕士生50人,博士生10人。
建材系现有教师38人,其中博士导师4人,教授7人,副教授(或高工)15人,讲师12人,助教4人。近五年来,教师共发表科研教学论文25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项,科研成果转让10项,直接经济效益800万元。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8项,以及1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在建筑材料一些研究领域,如高强混凝土与超高强混凝土、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固体废渣资源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程系
随着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建筑装饰工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装饰材料与工程系(以下简称装饰系)秉承重庆大学优良传统,顺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努力发挥专业特色,为培养新时期研究型、综合性高级人才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装饰系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建筑装饰工程与材料方向)专业,自于1993年原重庆建筑大学建材系开始招收“建筑装饰工程与材料”专业专科学生、1997年在全国率先招收“建筑装饰工程”本科生以来,该专业方向始终贯彻以技术、管理、艺术为一体的教育方针,依托重庆大学丰富的学科背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多年来,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现已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千余人,同时每年有近15%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保送成为免试研究生,另有15%左右的毕业生通过研究生考试成为我校或其它著名高校研究生。在校本科生近二百四十人,硕士研究生8人。
装饰系学术力量雄厚,有一只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等多层次的教学师资队伍,涉及装饰美术、装饰设计、装饰施工管理、装饰工程概预算、建筑装饰材料等学科,除在理论上发表有大量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专著和教材,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以外,同时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他们大多主持或参加过一些大中型装饰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现场监理等工作,以及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的招投标及评标工作。针对该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配备有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并建立了美术室、计算机应用实训室、装饰材料性能实验室、装饰构造实验室、装饰模型制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以及专业资料阅览室,并同时在校外与部分设计与施工能力强、行业影响力较大、热衷教育事业的建筑装饰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基地。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教学改革,装饰系在完善教学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资料、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等方面不断取得成绩,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重庆市建筑装饰协会以及大批著名装饰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
该专业是集机械、电子、材料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控制各种材料成形的基本理论、模具设计、成形工艺及设备、成形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及电子学、机械设计、金属学及热处理、材料成形工程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材料成形工艺及设备、冲压工艺及模具、锻造工艺及模具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到与机械工程、机电工程、材料工程、汽车制造有关的工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设计、研究、开发、管理和营销工作。
参与科研
科研概况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以及教育部、建设部、重庆市及兄弟省市的省部级科技项目1000余项,承担了企业委托科技项目2000余项,同时,还承担了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防科技项目。通过数十年的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冶金、材料科学、材料加工、材料成型、建筑材料、复合材料、环保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的完整科研体系,建成了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科研基地,与600多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钢铁冶金、镁合金、材料加工及成型、核工业新材料、新型建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部分研究领域的科技实力已进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0项,部省级科技奖60余项。近五年(2008 - 2012年),实到科研经费2.39亿元,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16部,获权专利231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455篇,其中SCI、EI收录1117篇。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变形镁合金制备加工中的第二相研究与控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材料制备加工科学与工程”
重点项目:时效镁合金的沉淀析出与强韧化机理研究
重点项目:外源与原生硫酸盐对硅酸盐水泥水化硬化作用机理研究
重点项目:高温溶胶生成、演变的物理化学规律及在冶金过程中的作用
重点项目: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和尺度效应
重点项目:多相反应中有价组元的相结构变化规律
重点项目:金属材料塑性变形微观组织结构多尺度表征
重点项目:工业金属板材形变机理及微观组织结构与织构控制
重点项目:非牛顿冶金炉渣的若干物理化学问题(联合申报)
重点项目:近终形双辊铸轧薄带钢的基础研究(联合申报)
国家“973”计划
“高性能镁合金制备与加工中的关键基础问题”(首席科学家单位)
“钒钛磁铁矿高效分离提取的过程强化原理、微观调控机制与新方法”
“锆合金的组织演变规律及力学行为研究”
国家支撑计划
“镁合金管型材低成本成型技术研究”等镁合金相关课题五项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用镁、铝合金型材研发及应用”
“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关键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
“燃煤电厂烟气脱汞关键技术与装备”
“超高强度桥梁缆索及桥梁缆索用钢丝研究及产业化”
“高强抗震H型钢研究”
“磷及磷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织物开发”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
“超大尺寸镁合金制备与焊接关键技术及装备的联合开发”(中俄乌)
“高性能镁合金加工技术及应用”(中俄德)
“军民两用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中俄)
国家“863”计划
“锰资源高附加值新材料技术开发”(重点项目负责单位)
“低钒铁水提钒新技术研究”
“锰渣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与应用关键技术研发”
“高附加值锰合金系列产品制备关键技术研发”
“钒钛材料制备与利用关键新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三项
“锆合金加工工艺、组织及性能研究”
“集成电路互连线制造及薄膜液晶显示器用超高纯铝靶材”
“面向钢铁生产物流动态网络并行仿真与优化技术研究”
“污水污泥页岩轻质陶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银/镍复合包套技术制备低成本铋系超导带材研究”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
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课题 “国产新锆合金加工性能研究”。
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课题 “超高纯大尺寸钽原料制备及靶材坯料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300mm硅片工艺用Al Ti Ta靶材制造研发与产业化”、“300mm硅片工艺用溅射靶材研发与产业化”。
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 课题 “800MN大型锻压机设计制造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冶炼工艺对钢水纯净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学院领导
院长:黄晓旭
党委书记:王雨
常务副院长:黄佳木
副书记:邓扶平
副院长:张丁非
副院长:黄光杰
副院长:谢卫东
副院长:杨长辉
副院长:邱贵宝
相关新闻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教学改革显特色[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冶金工程专业获重庆市特色专业称号,这两个专业均获准为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钢铁冶金” 课程建成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工程材料”课程建成为重庆市精品课程;“材料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重庆大学首批教学团队。
材料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建立起研究型教学、实验基地、自主学习、团队互动有机融合的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教学、科研与实践并重的本科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