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原名重庆大学机械科自动车组,始建于1940年。
1950年在苏联专家协助下成立汽车专业。
1952年, 贵州大学、西康技专等学校与汽车相关的科系调整入重庆大学汽车专业。
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该专业调整到吉林工业大学。
1976年,恢复车辆工程专业。
1978年,开始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招生。
1989年成立重庆大学汽车工程系,下设底盘设计和汽车车身设计两个本科专业方向以及汽车运用工程专科方向。
1993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汽车工程系增设汽车发动机本科专业方向。
1995年,重庆大学成立汽车工程学院。
学院设有“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3个本科专业,拥有“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点和“车辆工程”博士点,“车辆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60余人的师资队伍(正高职:21人,副高职:14人,中职:7人,初职: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现有在校学生890人,其中博士生50人,硕士生240人,本科生600人。学院与美国密西根大学、西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科、科研和人才的国际化。
组织结构
汽车工程系:汽车底盘动力学与控制;汽车NVH;汽车动力传动与控制;汽车安全性
内燃机工程系:低排放与低碳技术;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燃烧优化与热力学分析;汽车动力总成先进技术
车身工程系:车身设计与轻量化技术;汽车被动安全及仿真技术;车身虚拟设计与分析技术;汽车人机工程学;汽车空气动力学
学院领导
【院长】刘庆
【副院长】郭钢、贺岩松、胡建军
师资力量
正高职:邓兆祥、徐中明、郑玲、张力、舒红宇、贺岩松、阮登芳、詹振飞、秦大同、王家序、李以农、孙冬野、陈小安、胡玉梅、刘振军、石万凯、杨为、杨亚联、杨阳、郭钢、罗健
副高职:罗虹、舒红、杨诚、褚志刚、胡明辉、张志飞、王攀、刘永刚、卢海峰、胡建军、王光建、卢少波、皮阳军、秦毅
中职:陈曦、张伟、谢翌、阳小光、王科、合烨、肖科
初职:肖旬、黄勤练、丁杨
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汽车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汽车的现代设计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测试技术、计算应用技术和基本实验技能。本专业培养汽车底盘设计、发动机设计、车身设计、车辆试验、以及与之相关的营销、管理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子与电器设备、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构造、内燃机设计、内燃机动力学等。
【就业方向】可在工厂、科研院所、设计公司、检测部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汽车、摩托车的设计、制造、科研、检测、销售、管理及教学等工作。
【培养目标】主要涉及车用内燃机燃烧组织、设计、排气净化、电子控制与管理等,结合现代汽车低排放技术、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燃烧优化与热力学分析及汽车动力总成先进技术等,以培养满足社会对车用发动机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需求的人才。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作所需知识基础,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理论,具备科学研究、设计开发与技术管理等能力的热能与动力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设计、制造、实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富有科学和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汽车造型方面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3.具有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及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主干课程】力学、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工业美术、造型设计基础、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理论、工程材料、人机工程学、心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与汽车造型有关的设计、制造、实验、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学科结构
博士学位授权点:车辆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点: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
工程硕士培养:车辆工程
学科基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摩托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汽车NVH控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获2013年度有中国汽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省部级奖
车辆振动舒适性基础问题研究
——2013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摩托车及全地形车振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摩托车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
——2008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奥拓轿车车外加速噪声的分析和控制
——2006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基于DSP的汽车零部件在线分布检测技术与设备
——2006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摩托车整车舒适性研究
——2006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汽车正面碰撞设计分析技术及应用
——2005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