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大学  > 大学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

2018/9/10 14:44:07 人气值:
学历层次: 大学     

第三方平台查询:    “百度百科”“天眼查”“百度”

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理学院,是重庆大学最早设立的三个学院之一,著名学者郑衍芬、谢立惠等早年都曾任教于此。五十年代由于院系调整,物理的大部分师生迁入四川大学。1977年恢复招收物理专业本科生,1985年成立应用物理系,1998在应用数学系和应用物理系的基础上恢复理学院。2001年更名为重庆大学数理学院,2010年成立物理学院。

物理学院下设物理和应用物理2个系,拥有物理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和材料物理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此外还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环境物理、环境辐射检测、结构与功能、超导6个研究所。

物理学院开设有理论物理、应用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4年制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物理专业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且物理学科为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

机构设置

党政群团机构

学院办公室

——院长助理:吴小志

——办公室主任:魏娟

——会计及资产秘书:郑逢源

——院资料及总务:段绍光

——教学秘书:余沛

——物理专业与公共课教务:李素兰

——科研、外事秘书:吴小志(兼)

——研究生教务:周敏

——网络维护员:王锐(兼)

——档案管理兼出纳:周述娟

学院党委办公室

——党委秘书:杨媛媛

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辅导员:杨媛媛(兼)、杨聪林

——团委书记、辅导员:张佩璐

学院工会

——工会主席:牟其伍

——工会副主席、组织委员:魏娟

——女工委员:曾代敏

——文艺委员:李熙涵

——体育委员:谭红兵

——财务委员:刘高斌

教学研究机构

物理系

——主任:吴兴刚

——副主任:曾代敏

——书记:胡炳全

应用物理系

——主任:肖鹏

——副主任:向红

——书记:牟其伍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

——主任:王蜀霞

——副主任:李田、何光宏

材料物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市级)

——主任:胡陈果

——副主任:方亮

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室

——主任:方亮

——副主任:彭华

理论物理研究所

——所长:方祯云

——副所长:张忠灿 吴兴刚

凝聚态物理研究所

——所长:赵铧

——副所长:胡陈果

环境物理研究所

——所长:孙晓楠

——副所长:刘安平

环境辐射检测研究所

——所长:韩忠(兼)

结构与功能研究所

——所长:王少峰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刘云宏

【党委副书记】萧倩

【院长】温维佳

【副院长】韩忠、王蜀霞、钟小伟

师资力量

物理系

方祯云博导

李芳昱博导

陶纯匡硕导

王新强博导

王少峰博导

王佳眉

吴兴刚博导

蔡从中博导

刘如川(百人计划)博导

胡自翔(百人计划)博导

李昕(百人计划)博导

赵铧硕导

李熙涵博导

杨孝鸿硕导

张小龙硕导

陈宁

李波硕导

胡炳全硕导

蒋敏

魏华硕导

王少明硕导

苏荀

李瑾硕导

杨德智

曾代敏

李启秀硕导

张月霞硕导

赵承均

郑思波硕导

熊稳硕导

王锐硕导

张瑜瑜硕导



应用物理系

方 亮博导

胡陈果博导

陈世建(百人计划)博导

周晓媛(百人计划)博导

韩德专(百人计划)博导

肖 鹏博导

孙晓楠硕导

牟其伍硕导

王小勇

吴世春

何光宏硕导

汪涛硕导

胡华

彭华

马泉之

文琼

叶青

丛杨

朱张浮

向红

向黎

刘平

刘安平硕导

刘高斌

刘辉

刘燕玲

许世杰

吴芳硕导

吴晓波

陈莹

陈瑜

谭红兵

赵艳

黄映洲硕导

奚 伊硕导

戴心锐

邱丽

徐巧英

陈果

蒲贤洁

郑雪丽

顾晓(百人计划)博导



党政领导及办公室

温维佳博导

刘云宏

韩忠

萧倩

王蜀霞博导

钟小伟

吴小志博导

魏娟

杨媛媛

余沛

李素兰

杨聪林

段绍光

郑逢源

周述娟

周敏

张佩璐



院系设置

学院大楼

物理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物理系前身是建立于1931年的重庆大学物理系,是国内建立最早的少数几个物理系之一,隶属于理学院(重庆大学建校时三个创始学院之一),郑衍芬、谢立惠等曾在本系任教,培养了林理彬等著名学者,国内第一批获得理论物理、光学工程硕士点,本系设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为方桢云教授,还设有材料物理重庆重点实验室,挂靠有重庆市光谱学会,重庆市现任物理学会理事长李芳昱教授在引力场的研究中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就。

应用物理系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系的前身是建立于1931年的重庆大学物理系和1937年建立的重庆大学无线电系,中国无线电教育的先驱倪尚达曾在早年的重庆大学物理系任教并担任物理系主任,我国金属磁性材料研究的开拓者戴礼智也在早年的本系任教,该系设有材料物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在宽带隙半导体及应用、微纳电子技术、扫描隧道电子显镜研究与开发、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研究等方面有突出成绩。

专业介绍

应用物理学

专业描述:

本专业主干学科:物理学,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并受到工程技术基本训练,主要从事现代光学技术、新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量检测技术等领域的理工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科学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本专业及其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完成一定的工程技术基本训练。能够综合应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素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扩展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两种计算机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具有良好的听、读、写作和会话能力,能够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培养学生具有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课程设置: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技术,信息光学,传感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硬件基础等。

本专业使用双语教学的课程:电动力学、半导体器件物理学、信息光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科研部门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技术开发、设备的引进消化、生产过程监控及产品检测、计算机应用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物理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物理学

专业描述:

本专业主干学科:物理学,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综合素质优秀,并且具有良好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学科交叉和社会的各种需要。

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和近代物理实验手段,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技能;较全面地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史、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对其他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推动作用、物理学科研究的发展前沿和趋势、以及与其它学科的渗透和交叉。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素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扩展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熟练掌握C语言或Fortran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具有良好的听、读、写作和会话能力,能够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课程设置: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高等量子力学,量子信息导论等。

本专业使用双语教学的课程:专业前沿专题讲座,量子信息导论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物理学或相关交叉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技术开发、设备的引进消化、生产过程监控及产品检测、计算机应用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业描述:

本专业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物理素养,扎实的数学功底,掌握光电子与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在集成电路、微电子技术等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理工结合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学习光电子学与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系统训练,具备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跨学科领域从事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光电子、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课程设置:

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固体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数据结构、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计算机图象处理、信号与系统、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光纤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等。

本专业使用双语教学的课程:大学物理(I)、信息光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科研部门从事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的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也可以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物理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7学科建设

重庆大学物理学科是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学校985三期和211三期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根据2013年3月汤森路透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物理学科成为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物理学科有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0余人,新世纪人才3人,重庆大学“百人计划”4人。该学科于2003年获得了重庆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理科博士点—凝聚态物理博士授权点,也是重庆市的第一个物理学科博士授权点,2006年获得物理学一级硕士授权点,并于2011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本学科还拥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和材料物理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学科获得了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承担了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任务。已培养出30余名博士,硕士生近300名。承担和完成了国家973(子课题)2项,国家863(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

通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大学物理学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等二级学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B、D、E,Journal of Physics A、C, Nano Letters,Europe Physical Journal C, Applied Physics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内外公开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的论文400余篇,EI检索的论文130余篇,多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超过50次。李芳昱教授提出的高频引力波与微波光子流相互作用一阶扰动的原创性理论以及由此设计的高频引力波探测方案,已被国际同行分别命名为Li-Effect (李芳昱效应)和Li-Baker GW detector(李芳昱-贝克引力波探测器)。它所预期的扰动效应和灵敏度.已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在探测宇宙微波频段的原初高频引力波方面,可能是最有希望的,李芳昱教授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吴兴刚教授及其合作者设计的可模拟双重味Bc介子强产生的BCVEGPY程序以及可模拟双重味Xicc重子的强产生程序GENXICC已被国际高能强子对撞机LHC以及TEVATRON上多个著名实验小组所采用及引用;关于Bc介子强产生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已被写入欧洲核子中心用于指导实验的黄皮书、《LHC-CMS实验组技术设计报告》以及最新的国际重夸克偶素合作组提写的《国际重夸克偶素进展报告》。吴兴刚教授与合作者提出的关于轻介子波函数的WU-HUANG模型,可方便用于模拟轻介子分布振幅行为,已被多人应用于PI,K等轻介子电磁形状因子,B->P跃迁形状因子的具体研究中并取得与实验接近的理论预言。王少峰教授建立的位错晶格理论改进了传统P-N理论,突破了理论只适用直线位错的限制;受邀请在专著《Lattice Dynamics》中撰写一章内容介绍位错晶格理论。胡陈果教授合作发明合成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复合氢氧化物媒介(CHM)法,并发明了低温复合盐媒介法。在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纳米器件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已在国际著名刊物Nano Lett, Adv Mater, J Mater Chem等境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已经被引用758次(Web of Science)。担任境外J Mater Chem, J Phys Chem C, Chemical Commun., Electrochem Commun, J Power Sources, Nano Energy, Sens Actuat B等杂志的审稿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申请发明专利10项,已获权9项。2008年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多次邀请在国际会议上作分会报告,担任在香港举行的IEEE INEC 2010国际会议纳米制备分会主席。

8研究机构

结构与功能研究所

重庆大学结构与功能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所长为王少峰教授。主要从事各种先进材料(包括先进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等)的微结构与性能方面的研究。根据离散晶格动力学,首次系统地建立全离散位错晶格理论。研究所成员将理论广泛应用于金属、半导体、新型合金和纳米材料等位错性质的研究,并且还用于研究位错芯重构、位错扭折等复杂的过程和现象。这对于在原子和电子微观层次上理解认识材料的延展性、脆性和强度等宏观性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吴小志副教授开展高压条件下的位错性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致力于探讨多场(高温、高压、电场)条件下材料的微结构与力学行为。此外,结合密度泛函的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先进功能材料的力学和热力学性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近10余年,研究所成员已经在Phys. Rev. B, Phys. Letts. A, Eur. Phys. J. B, J. Phys. A, J. Phys.: Condens. Matter, Intermetallics等国际期物理期刊发表SCI论文近70余篇。

本所以王少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项目(973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1项。本所拥有高性能计算集群服务器3台,可以方便进行各种科学计算。
截止2012年,已培养出博士8人、硕士10余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余人。培养的研究生曾获得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重庆市三好学生、重庆市优秀毕业研究生、“黄尚廉”院士创新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重庆大学研究生学术奖等奖励。此外,研究生中还获得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创新基金2项,中央高校基本业务基金研究生专项重点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业务基金一般项目2项。本研究所学术气氛活跃,与国内外诸多大学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我们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报考结构与功能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在理论物理若干前沿领域,做出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在高频遗迹引力波探测方面,提出高斯光束谐振干涉显示方案,国际同行认为这个方案在高频引力波与电磁场耦合的三个典型的方案(英国Birmingham大学、瑞典引力物理中心和中国重庆大学)中,可能是最有希望的。

理论物理研究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镜技术、介观物理、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医学、微机械制造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所研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IPC-205A.B.C型机以及高精度的原子力扫描隧道显微镜AFM.STM.IPC-208B.C型机已经推向市场。这些产品将帮助您驰骋于纳米科学技术领域。

理论物理所共承担了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总项目经费450余万,其中包括近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子项目及科技部973项目子项目各一项),5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1项重庆市重点基金)。并有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项目以及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高级研究学者赴国外研修数学物理项目”。近些年来,理论物理所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核心期刊共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这些期刊包括,美国“物理评论D辑”(Physical Review D),美国“物理评论A辑”(Physical Review A),美国“宇宙学学报”(Journal of Cosmology),英国“经典引力与量子引力”(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欧洲物理学报C辑”(The Europe Physical Journal C),欧州“现代物理学报”(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等等。理论物理所承办了多次全国学术会议,如《第八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全国双重味物理研讨会》等等,并已做出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工作,部分工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凝聚态物理研究所

重庆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建于1998年,2003年获博士授权点,现所长为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回国的赵铧教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内容涉及电子强关联、长程电子关联、量子临界相变、自旋电子学、重整化群理论等)、有机共轭高分子及有机分子(包括DNA)的电性磁性发光性研究、宽带隙半导体薄膜和半导体量子带(量子环、量子螺旋、量子点等)的激子发光研究、磁性掺杂半导体研究和能带计算,以及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光电材料、纳米材料、信息材料、复合材料和生物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纳米材料微观理论的研究、半导体量子点及团簇的计算机模拟。

环境物理研究所

重庆大学环境物理是为积极贯彻重庆大学“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规划,顺应重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需求而着力发展的学科(学科代码610.101)。重庆大学物理学院为支持和推动环境物理学科的大力发展,于2010年12月组建成立重庆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由物理学院从事材料物理、检测及仪器、环境工程及应用物理研究的科研团队组成。环境物理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环境物理技术应用与开发、环境修复材料研究与开发、污染场地监测与控制、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环境修复自动化成套设备的研发等。环境物理学科研究团队,在近两年内完成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和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项目三十余项,承担了我市半数以上大型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项目,其中多项被列为国家环保部示范项目,年均科研金额达3000万元以上,已经成为我市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技术行业中的主导力量。环境物理依托重庆大学与重庆宇岸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战略联合,于2011年5月,成功获批成立了“重庆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研究中心”,为环境物理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

重庆大学环境物理将充分利用“重庆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研究中心”的平台,开展国际与国内各行业的广泛合作,通过与战略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成套设备开发与产业化、市场化的建设、通过在全国各地污染土壤修复与处置基地的建设,规划在未来5年内发展成为国内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技术领域中的知名学科。学科年均完成科研课题1000万以上,年均完成产品或专利技术2项,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并对环境物理研究生的培养形成规模,为了实现我校“努力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战略宏图而贡献力量。

环境辐射监测研究所

所长:韩忠(兼)

材料物理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

材料物理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经重庆市教委批准正式成立。依托重庆大学物理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和材料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材料物理与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是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实验基地。材料物理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牵引,面向纳米科技与材料物理的学科前沿,围绕功能材料及微纳米器件制备、微观功能材料设计、固体的缺陷理论等方面展开了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并向应用延伸。主要研究方向为:(1)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2)微纳米光电子器件原型,(3)功能材料的微观结构与设计,(4)智能材料。
实验室共承担科研任务7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部委项目30余项,其它横向项目30余项,项目合同总经费5000多万元。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已经国外核心期刊Nano.Lett., Adv. Mater., J. Mater. Chem., J. Power sources, J. Phys. Chem. B, C,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和国内重要核心期刊中国科学, 物理学报等刊物上共发表论文SCI检索论文300余篇,英文专著1部。SCI论文被同行引用1000多次(Web of Science)。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获省部级奖3项。

9学术交流

2012年度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10余次;10余人次出国(境),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立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博士后合作研究。积极推进研究生公派出国攻读学位和联合培养工作,本年度有3位博士研究生获得资助,出国联合培养。

0知名校友

孔春阳,教授,2002年6月获毕业于重庆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重庆师范学院物理系副主任、重庆师范学院科研处长,组织部长,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2011年1月起任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和薄膜材料。先后主研和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在J.Appl.Phys.,J.Phys.Cond.Matt.,中国科学,Chin.Pnys.Lett.,Chin.Phys.B,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2003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谢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物理专业,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光学工程和微波光电子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曾参加和承担了英国工程与物理学研究基金、欧洲航天局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12 项,其中 10 项已通过验收。现有非线性光学与光纤通信等学科方向。在光学学科分支及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发表学术论文 110 余篇。为该学科分支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和评价。2003 年被遴选收录进“世界科技名人大全”。

侯波,男,200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物理专业,2007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出站,2010年任苏州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在Phys. Rev.系列,Appl. Phys. Lett., Opt. Expres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4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磁带隙功能材料、表面等离激元和微纳光子学、变换光学和变换介质。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div>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