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成都分校
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前夕,黄埔军校迁到成都,一直到国民党败退出大陆前没再变更校址,历时长达11年。除短训班外,有10期学员毕业于成都,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员最多、校址未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员的最后一个时期。
国民党在成都设立军校,最早是在1935年,称谓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成立于同年10月1日。由黄埔军校本校原教育处长李明灏为分校主任,彭武扬为副主任。1936年4月15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改称黄埔军校第三分校。
1937年底,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大撤退,黄埔军校校本部也紧急撤离西去。11月11日,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入伍生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共1446名,为第十三期学生第一总队。会同刚入伍的第十四、十五两期学员,经过几个月的行军,途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到达铜梁,行军2000余公里。在铜梁整训将近一年,在校学员为第十三期第一总队、第十四期第一、第二总队和第十五期第一总队。1938年9月16日,第十三期学员毕业,计有1412名。11月,第十四期第一总队毕业,计有669名学员。1939年9月,第十四期第二总队学员毕业,计有1510名。}
1939年初,军校迁至成都市区,原有成都分校,即第三分校并入本校(3月,改设第三分校于江西瑞金)。在成都分校的基础上,扩编政治部,增设军官教育队,恢复原高等教育班,加设了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趋于完善。校址的调整:将原成都分校北较场旧址改为校本部,学员总队则分驻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校务委员作了调整:除原有人选外,又增加了唐生智、程潜、白崇禧、邓锡侯、龙云、余汉谋、陈诚、张治中等八人。
军校自迁成都后,先后进行了一些较大的行政机构和人事调整。将原撤销的学生总队分别又在第十六、十七、十八等期重新建立。1943年,教育长陈继承调走,由陆军大学教育长万耀煌继任。1944年春,军校曾代训两期青年远征军教导团学员。1945年秋,又撤销总队制。为方便管理,按照各总队地址分为四个督练区,各设督练官一人,负责转达校部命令及教学事宜。不久,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军队裁员。各分校相继合并裁减,所有在校学员依肄业时间分别结束或转入各兵科学校,并选送一些优秀者进成都本校,前后达3000余人。1946年元旦,军校由南京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确定培养对象是国民党基层干部。2月,以第二十期学生为各兵科普及教育实验区,开始试行各兵科的综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长万耀煌调往湖北,由关麟征继任教育长。关是黄埔一期生,在东征中负伤后仍英勇奋战,共产党人主办的《中国军人》杂志曾为此事赋诗称赞过,关因此很快出名,后青云直上。在1947年冬以前,军校校长一直由蒋介石兼任,此后,由关麟征继任校长。并恢复总队制。1949年9月7日,关调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9月20日,黄埔一期生张耀明继任校长。
军校在成都时期,培训学员计有第十四至第二十三期,共10期。各期简况如下:第十四期:除毕业于铜梁的2个总队外,第六总队于1937年9月入校,系原成都分校招考的学员,合并后,由本校实训,1939年1月毕业。本期毕业生共计3699名。
第十五期:招考于武昌,于1938年1月1日入伍,1940年7月21日毕业,计有1559名。并代训空军学员272人。本期毕业生共计1831名。
第十六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驻成都南较场,计1597名,1940年12月毕业。代训空军学员97名,编为第十六期步兵第七队,第一总队毕业生计有1693名。第二总队学员受训于铜梁,为期10个月,于1939年10月毕业,计1629名。第三总队驻北较场内,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计1165名。本期共计毕业生4487名。
第十七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驻成都西较场,计1527名,毕业于1942年4月。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驻铜梁,计1374名,毕业于1941年11月20日。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较场,毕业于1942年2月15日,有毕业生1030名。本期毕业生共计3937名。
第十八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分驻成都西郊草堂寺、青羊宫。1942年,步、工兵大队迁北较场,特科大队迁西较场。毕业于1943年2月,计1215名。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正式入伍,驻南较场,毕业于1943年10月8日,计1237名。本期毕业生共有2452名。
第十九期:本期于1941年后由各大城市分区招生,并派人去日伪敌占区招收优秀青年,学员陆续于1942年春来校,5月中旬正式成立本期第二总队于草堂寺,12月25日开始入伍训练。翌年3月分科,复有本期第一总队的产生,仍驻草堂寺,只有步科总队后又因适应需要编为炮兵2个队,计有9个队,有学员共998名。第二总队为特科总队,计有骑兵1个队,炮兵3个队,工兵2个队,辎重、通信各1个队,有学员共902名,驻西较场,于同年12月升学。到1945年春反攻日军前夕,因前线急需干部,本期学员均提前于4月初将全部课程考试完毕,4月4日举行毕业典礼。全期前后在校受训时间两年零4个月。本期共有毕业生1900名。
第二十期:1944年3月20日在成都南较场入伍,编为10个队。8月分科,分驻西较场、南较场。合编为步兵第一大队,辖3个中队。1946年春,昆明第六分校学员合并入本校。一部编入本期为步兵第四中队。炮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余骑兵、辎重兵各1个独立中队。本期毕业于1946年12月25日,计有1116名。
第二十一期:从1944年5月起陆续入伍,计编步兵11个大队,辖38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原所辖17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炮兵2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2个中队;工兵2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3个中队;辎重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通信兵2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2个中队;战车独立1个中队。共计6038人。其中步兵第一、第二大队入校时间较早,所辖6个中队,计有学员550人,于1947年8月12日毕业。其余各大队分别于1947年12月26日和1948年6月16日毕业。
第二十二期:本期为抗战胜利后招考的学员,计有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7年7月在成都以西双流县城入伍,学员计有1538名。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辎重兵独立1个中队。本总队于1949年3月毕业。第二总队,于1948年7月在双流县城入伍,学员计有974名。12月入伍期满升学,编为步兵科,分3个大队,9个中队,另有1个通信中队,毕业于1949年7月。第三总队,由预备班学生卒业升学编成,分为3个大队、8个中队和1个工兵独立中队,计有学员865名,毕业于1949年7月。本期共有学员3377名。
第二十三期:本期为军校在大陆招训的最后一期。第一总队为特科,计有学员1362名,其中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另有1个辎重兵独立中队。该总队于1948年8月入伍,按照原计划,应于1949年12月4日毕业。第二总队为步科,计有学员864名,分为3个大队,辖9个中队,于1949年10月升学。第三总队为步科,计有学员850名,分为3个大队,辖9个中队。本期共有学员3076名。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乘胜进军大西南。11月下旬,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30日,重庆解放,同日,蒋介石退到成都,住北较场军校校本部。这时,第二十三期学员还在学习期间,蒋介石强令第二十三期学员于12月4日毕业。
1949年12月9日,原国民党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联名在川西发表通电宣布起义。此时,北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由陕入川,进抵四川北部广元。13日,蒋介石登机飞往台湾。第二十三期学员虽宣布毕业,但未离校,后留2个大队守卫成都校舍,2800余名学员,加上“国立政治大学”迁到成都的学员以及军校教职员工兵等,组成战斗体制,由第二总队总队长李邦藩指挥,冲出成都,计划突围到西昌,再作另策。当突至大邑附近时,正遇解放军主力,在激战中李邦藩等人毙命,少数退入川康边境。第二十三期学生大部起义。
至此,黄埔军校结束了在大陆的历史,成都时期则是其最后一页,第二十三期标上一个重重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