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青年报 作者:马少华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是在一个创新会议上,有位科学家提出了4个图形,一个是圆形,一个是半圆形,一个是三角形,还有一个是开口朝上的不规则的“C”形,问哪个图形答案是最有特点的。最后科学家揭示,4个答案都是正确的。理由是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三角形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半圆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而那个开口朝上的“C”是惟一非对称的图形,4个图形都是正确的,是因为人们选取的标准和角度有所不同,由此可见,世界也是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每个人思考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是有所不同的,对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我的一位同事戏称此题为“怎么都对”。
每年的高考题之所以引起教育界以外人士的注意,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提出了一种价值观,肯定了一种价值。像“文革”后第一届高考作文题(“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肯定了“战斗”的价值,去年的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肯定了幻想的价值一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肯定了什么价值呢?它肯定了丰富性的价值,肯定了不同思考方法的价值,肯定了可以从不同的道路达到科学认识的价值。
这样的价值,我们的学生能够适应吗?我们的社会已经接受了吗?
这是一种科学与实践获得的价值,也是人类从自身的历史经验获得的价值,它其实包含着那么多的苦涩。多年来我们在科学认识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思维:正确只有一个,正确之外、正确的对面就无疑是错误。这也是符合“形式逻辑”的。如此,找到正确和错误就都成了容易的事:因为只要我自认对了,那么你就无疑是错了;而只要能证明你错了,我的正确就不用证明了。殊不知,正是这样的“逻辑”,使得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发现失去了被采纳、被思考的机会。这种思想方法上的极端和偏狭,给知识界造成的思想干枯、思维单一、创造力下降的影响,一点也不能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