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1913年,伴随着“实业救国”的教育思想,创立了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从“实业救国”到“科教兴国”再到“人才强国”,在百年交大的成长过程中,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了钱学森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实业家,为国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第一台自动扶梯等等。更为引以自豪的是,新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机……许多都是在学院校友的主持和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在1999年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功臣中,钱学森、王希季等均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改革开放以来,交大机械动力学科以振兴民族制造业为己任,以创建世界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连续4年荣获7项国家科技大奖。
源远流长的历史: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指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设立电气机械科。
1937年,工业机械门改为动力机械门。
1942年,创办航空工程系;1952年并入华东航空工程学院;2002年11月,复建航空航天工程系。
1953年,动力机械系招收解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
1958年,创办“核动力工程”专业。
1996年,设立工业工程专业,1997年,成立工业工程系。
1997年,在原机械系和动力系基础上,分别成立机械工程学院和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2002年1月,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合并,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蓬勃发展的今天:
在这近百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从无到有,从创建时的几十个师生、几间教室,今天已发展到拥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动力与能源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系、航空航天工程系5个系;4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3个授权硕士点和5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426人,教授98人,副教授13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比例的78%。学院拥有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机械及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数字化汽车制造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大奖,大批由学院培养的学生已在制造、动力、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担任重要职务或技术骨干,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动力、能源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争创辉煌的未来: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创办世界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把学院发展成为师资水平高、办学实力强、管理效益好,科学研究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和产学研综合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整体办学实力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学院。形成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考核聘用体系、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基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能力、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和评估体系以及国际化的管理体系。
在“十一五”期间,按照“重点突破、形成特色、优化组合、促进交叉”的方针,在重点建设4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取新增二至三个重点学科,争取建成能源转换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建成汽车电子、核电技术与成套装备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积极筹建制造科学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8-10个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