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辽宁科技大学坐落于钢铁工业名城——祖国“钢都”、国家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辽宁省鞍山市。校区位于鞍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临国家森林公园4A级风景区——千山,西倚国家4A级旅游圣地——玉佛山风景名胜区和二一九公园,环境优美,风景秀丽,风格现代,底蕴深厚,交通便利,是潜心读书和研究的一片沃土。
学校还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冶金工业高等学府之一。1948年鞍山解放,学校便开始孕育。后历经鞍山新华中学专科部、鞍山工业专门学校、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鞍山钢铁工业学校、鞍山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大学、鞍山科技大学及辽宁科技大学等若干发展时期,由单科性学院渐次发展成为以冶金材料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为国家培养出以冶金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宝钢集团创始人黎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顾问、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吴溪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特别是冶金工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做出历史性贡献。
教学设施
学校占地 147 万平方米( 2213 亩,建筑用地 1400 余亩、绿化用地 800 余亩)
建筑面积 50 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等用房 33 万余平方米、生活用房 17 万余平方米)
固定资产近 10 亿元,仪器设备总值 2.1 亿元
图书馆藏纸质图书 155.42 万册
在校生近 2.2 万余人(本科生17391 人、专科生 3549 人、研究生 1198 人、博士生 48 人)
专任教师1163 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 487 人,具有博士学位 144 人,具有硕士学位 641 人)
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 1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6 个
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 9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39 个有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 MBA )学位授予权以及研究生推免权
学院(部)18 个
本科招生专业 50 个
专科招生专业 12 个
国家大学科技园1 个
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 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 个
国家 " 十一五 " 规划教材3 部
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4 个
省级示范性专业5个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 个
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 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 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4个
省级精品(优秀)课程31 门次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1 门
省级精品教材7 部
省级教学科研团队11 个
省级教学名师9 位
特聘教授10 余名(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
校区地址
通信地址:辽宁省鞍山市千山中路185号。
邮编:114051
就读学生:博士、硕士研究生;普通一本、二本;普通专升本(高职专科升本科);成人教育本专科。
通信地址: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千山西路690号。
邮编:114020
就读学生:中职升本科(三校生升本科);高职(专科)。
通信地址: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镇泉东一街7号。邮编:114048
就读学生:人民武装专业。
历史沿革
1948 鞍山新华中学专科部
↓
1949 鞍山工业专门学校
↓
1950 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
↓
1952 鞍山工业技术学校
↓
1953 鞍山第二钢铁学校————鞍钢夜大学 1953
↓
1958 鞍山钢铁学院
↓
1969 鞍山钢铁大学
↓
1977 鞍山钢铁学院
↓
1994 鞍山钢铁学院————鞍山高等专科学校 1983
↓
1999 鞍山钢铁学院————辽宁省冶金工业学校 1964
1999 鞍山钢铁学院————辽宁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84
1999 鞍山钢铁学院————辽宁省食品工业学校 1986
↓
2002 鞍山科技大学
↓
2006 辽宁科技大学
史前溯源
1939年,鞍山市成立奉天省立鞍山工科国民高等学校。
1946年,鞍山工科国民高等学校更名为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
1948年5月4日,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和当时的私立东北清华中学、省立鞍山女子中学、私立文化中学联合组成鞍山新华中学。
成立初期
1949年1月15日,鞍山市委决定将新华中学专科部移交鞍钢。10月1日,鞍山工业专门学校宣告成立,由东北工业部直属。
1950年8月23日,学校成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同年9月,学校大学部与预科部北迁至长春和吉林。留校师生将学校发展为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后又分为鞍山第一钢铁工业学校与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
钢院时期
1958年,根据国内形势的发展,冶金工业部决定组建鞍山钢铁学院。9月1日在鞍山市委人民礼堂召开成立大会。
1962年,学校成为冶金工业部重点建设对象。
1963年,冶金工业部下达“一定要把鞍山钢铁学院办好”的指示精神,并将学校改建为五年制大学。
1969年,冶金工业部将在鞍山的七所“钢字号”院校合并为鞍山钢铁大学。
1978年9月,《鞍山钢铁学院学报》(现《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创刊。
1980年,冶金机械、工企电气化两个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3年,学校冶金机械学科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尔后,工企电气化、钢铁冶金、金属压力加工、煤化工等专业相继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学校在鞍钢体育馆隆重召开四十周年校庆庆祝大会。 鞍山钢铁学院首任院长、时任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顾问委员会主任袁振到校视察并讲话,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袁振老院长提出对学校的新期望,为学校题词“建国育人”。
1994年,鞍山大学与学校联合办学,后并入学校。同年,学校董事会宣告成立。
1998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校转为辽宁省与教育部共建共管,以辽宁省管为主。原鞍山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原省食品工业学校、原省冶金工业学校和原省建材工业学校相继并入。渐次发展成为覆盖了理、工、文、经、管、法六大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2000年8月辽宁省人民武装学校与学校签定联合办学协议,正式并入学校。从2001年开始招收高职专科人民武装专业学生。学院位于省军区教导大队院内,按军队院校模式办学,采取军事化管理,由军、地双方专家、教授联合授课。
发展腾飞
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完成了由单科性学院向多科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同年;学校主体从西校区迁入新校区。
2005年,学校钢铁冶金、化学工艺两个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评级。
2008年10月,学校隆重举行建校六十周年校庆。
2009年,为支持辽宁省镁合金深加工产业发展,推动耐火材料产业技术升级,学校在传统优势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基础上,组建“高温材料与镁资源工程学院”。 首任院长为张国栋教授。
2009年3月,学校与营口大学园联办,成立辽宁科技大学装备制造学院。但2013年营口大学园升级获批,该校区2013年起停止招生。
2010年7月,辽宁科技大学镁合金板材中试基地挂牌成立。同年学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同年10月,学校科技园被遴选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011年6月,学校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9月,校镁合金铸轧工程中心成立。聘请日本琦玉工业大学副校长巨东英教授为中心主任。
2011年10月,由省政府工业特种资源保护办公室与学校共同发起创建的辽宁省镁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李晓安教授任联盟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2012年,辽宁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转设为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将该学院搬迁到鞍山市铁西区职教城校区,并开办应用本科教育。
2012年9月,辽宁科技大学校史馆建成开放。
办学科研
办学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学校坚持并弘扬“立足冶金,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培养踏实肯干、适应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重视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英语等大型竞赛中共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数百项;本科生年度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在辽宁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大多数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为优秀。
师资力量
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经管法艺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1门次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0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和8位省级教学名师。另外,学校还聘请了10余名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全日制在校生有2.2万余人。
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包括研究生、本科、高职及成人教育多种办学层次。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2个。
:
姜效军
化工与制药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
于晓光机械类教指委委员孙红星仪器类,电子信息类教指委委员汪琦材料类教指委委员徐建英电气类教指委委员陈雪波自动化类教指委委员徐凌土木类教指委委员于欣波建筑学类教指委委员王勇生物工程类教指委委员程国彬法学,类教指委委员重点学科
中国冶金教育系统首创学科
化学工艺(原“炼焦化学”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原“耐火材料”专业)
原冶金工业部重点学科钢铁冶金辽宁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理论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立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平台机械设计及理论,钢铁冶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国家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辽宁省示范性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冶金工程,采矿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科研基地
辽宁省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钢铁冶金与新材料类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辽宁省省级教学团队冶金装备及控制教学团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线性代数教学团队,材料科学与信息系统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化工学院方志刚教授的物理化学教学团队等8个辽宁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镁合金,铸轧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等3个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地方高校特色培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基地科研机构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辽宁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金融机具工程技术中心原,冶金,工业部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粉体制备与应用实验室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实验室省先进煤焦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实验室材料成型与组织性能控制实验室功能材料,实验室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实验室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省,煤化工,工程技术中心省精细分离工程中心省高效采选及利用工程中心辽宁省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同创新基地
科技平台
协同创新基地
化学工程研究中心鞍山,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集群鞍山光电产业集群辽宁省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重点实验室鞍山冶金矿山装备产业集群辽宁省材料成型与组织性能控制重点实验室鞍山,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辽宁省镁资源与镁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石桥,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注:至此,辽科大已有4个科技平台被认定为“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分别为6个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
科研成就
年份
成就
学校首创炼焦化学,耐火材料两学科填补新中国冶金教育的空白,并由此发端支援武汉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建设,学校于此领域始终保持优势,并为国内焦化耐火材料科研重镇1978年冶金系李文忠,康日章的“高炉热风炉陶瓷燃烧器的研制与机电系赵同光的“晶体管数字式游丝定长仪及成套设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化工系张家埭教授等人的“,薛城,二级,铸造焦,的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系胡林教授的“,ZF法浇注沸腾钢新工艺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硅化物研究所所长尚士南教授等人的“自热式直接加热生产炭化稻壳新工艺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机械系,李龙海,教授的“,纵剪机,组自动调节张力双卷边机的研究”,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991年李晓安,等人通过部级鉴定的“海城镁矿高纯镁砂厂,浮选工艺流程,改进研究”1996年佟发勇,张崇民,通过部级鉴定的“鞍钢高炉,喷吹煤,粉合理,配煤,的试验研究”1997年李文忠,邢桂菊,杨迪光,李志坚1997年1月通过部级鉴定的“鞍钢十高炉纯高炉煤气1200℃高风温工业试验”李文忠,邢桂菊,杨迪光,谢安国1997年通过部级鉴定的“新型陶瓷燃烧器结构及材质的研究”“鞍钢高炉氧煤强化炼铁新工艺”,“高炉冶炼过程计算机专家系统”和“高炉喷吹烟煤工业试验”“水平式直流电磁连铸工艺研究”和“分配,传质与填料分形特征对非线性色谱的影响”两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开创了学校科研项目达国家高水平的先例“铁矿—,煤球,团自然还原新方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并获发明专利2000年后学校注重加强科学研究,科研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达千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励30余项,科技经费累计2,75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的论文428篇,与加拿大Alberta大学联办的《数值分析与建模》(《International,Journal,of,Numerical,Analysis,and,Modeling》)国际学术期刊被SCI(扩大版)全文收录,学校科技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研究,开发出了粒径特小纳米材料,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有机光电子材料,耐火材料等数十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学院专业
校本部主校区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辽宁科技大学高温材料与镁资源工程学院辽宁科技大学软件学院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辽宁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辽宁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辽宁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科技大学理学院人民武装校区
辽宁科技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注:2000年8月起与辽宁省人民武装学校联合办学,正式并入学校。学院位于鞍山市汤岗子镇省军区教导大队院内,按军队院校模式办学,配有先进的教学及训练设施,采取军事化管理,由军、地双方专家、教授联合授课。鞍山职教城校区
鞍山职教城)
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注:就读学生为中职升本科(三校生升本科)、高职专科。营口大学园校区
辽宁科技大学装备制造学院(本科第二批)
注:2013年营口大学园升级为营口理工学院获批,鉴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因素,辽宁科技大学营口大学园校区2013年起停止招生合作三本校区
辽宁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注:三本已暂停招生。待现有学生全部毕业后拟撤销建制组织机构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杨路
校长、党委副书记:孙秋柏
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
党政办公室(校友与对外合作办公室)组织部宣传统战部纪检监察与审计处工会,(,机关工委,)团委教学质量管理处(高教研究室)教务处科技处(高新研究院)学生工作处(部)人事处财务处招生与就业处(,就业与创业,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国际交流合作处安全,保卫处,(,武装部,)图书馆离退休工作处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学报编辑部档案馆网络中心教学单位
教学单位
研究生院材料与冶金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高温材料,与镁资源工程学院理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工程中心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经济与法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国际金融与银行学院继续(成人)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体育部装备制造学院(,营口,)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杰出校友
政界精英
杨春茂:(1914—2009)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中国建筑学会顾问;建筑工程部原副部长,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总厂原党委书记兼厂长。1948年任中共鞍山市委书记、鞍山钢铁公司监委书记兼重工业部鞍山工业专门学校(辽宁科技大学前身)首任校长。
袁振:(1917—2003)中共安徽省委原副书记、原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建国后,历任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鞍山市委常委、鞍山钢铁公司党委第一书记兼经理,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太原市委第一书记,安徽省委副书记。中共八大、九大代表。1958年任鞍山钢铁学院首任院长,1994年任鞍山钢铁学院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黎明:冶金工业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宝钢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宝钢集团创始人、首任董事长,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会长。中共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3年毕业于冶金系轧钢专业。吴溪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任会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冶金工业部原副部长,鞍钢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毕业于冶金系炼钢专业。
秦玉琴: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原四川省政协主席,中央候补委员,原重庆钢铁公司总经理。1968年毕业于冶金系炼铁专业。
付双建: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副局长,1985年毕业于管理工程系企业管理专业。
刘文: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1966年毕业于机电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
李晓安: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辽宁省委主委,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授,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工学博士,鞍山钢铁学院原副院长。1982年毕业于采矿系选矿专业。
李介车: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副省长,1962年毕业于耐火材料专业。
陆兵:黑龙江省水利厅原厅长,牡丹江市原市长。1982年毕业于化工系煤化工专业。
孙文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毕业于冶金系轧钢专业。
冷晓明:广东省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科协主席。 1981年毕业于冶金系。
回育波:辽宁省丹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76年毕业于机电系冶金机械专业。
王公聚:辽宁省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辽宁省委副主委。1976年毕业于采矿系。
程喜昌:辽宁省鞍山市原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鞍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1956年毕业于金属压力加工专业。
王福德:辽宁省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1953年毕业于机械系。
张显环:辽宁省鞍山市原副市长。
张玉山:辽宁省锦州市委原副书记。鞍山钢铁学院原院长。
吕兴国:青海省西宁市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青海省西宁钢铁公司原党委书记。1963年毕业于冶金专业。
李善平:甘肃省嘉峪关原市委书记,毕业于采矿五丁班。
幺金峰:河北省唐山市原副市长,1968年毕业于冶金机械专业。
马恒君:河南省三门峡市原副市长。
李国达:四川省攀枝花市原副市长。1963年毕业于轧钢专业。
钢铁摇篮
王勋: 1937年毕业于南通大学化学系。1938年到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曾任延安化学厂厂长、延安军工局陶瓷厂厂长。建国后,历任鞍山钢铁公司副经理,冶金工业部设计司司长、规划院院长,北京钢铁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第四届常务理事。1943年在延安用土法制取黄磷获得成功。建国后,领导了鞍山钢铁公司的恢复和扩建工作。负责筹建了冶金部黑色冶金设计院。1949年兼任重工业部鞍山工业专门学校(学校前身)第二任校长、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学校前身)院长。
卢鸣谷(1917—1994) 冶金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总所所长,冶金工业出版社社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和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第二届主任委员。历任东北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新华书店华东、华北总分店经理,《北京日报》副总编辑。1961年6月起任冶金工业部鞍山钢铁学院副院长。
李华忠:鞍山钢铁公司原总经理。全国人大环资委员、中华环保世纪行秘书长。1962年毕业于机械专业。
沈成孝: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原副董事长。1962年毕业于机械专业。
赵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1982年毕业于机电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宋彬,宝钢集团资源公司党委书记,1993年毕业于机械系。
唐复平: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冶金系炼钢专业。
张晓芳:本溪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冶金系轧钢专业。
许家彦:本钢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
王军:山东钢铁集团济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1978年毕业于轧钢专业,高级经济师。
张翔:武汉钢铁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轧钢专业 。
于勇: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博士。1987年7月毕业于自控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
吕春风 :天津天铁集团总经理。1982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炼铁专业。
张润国: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1990年毕业于冶金系。
王玉科: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执行官。1965年毕业于轧钢专业。
王祥元:包头钢铁公司设计院原总工程师。1954年毕业于冶金系。
王金明:包头钢铁公司原副总经理。1956年毕业于金属压力加工专业。
王建民:兰州钢铁厂原总工程师。1954年毕业于冶金系。
杨喜山:天津铁厂原厂长。1956年毕业于冶金系。
郭庆弟: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1957年毕业于冶金系。
李墨华:本溪钢铁集团公司党委常委、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定金: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82年毕业于耐火材料专业。
成秉任:中国冶金矿业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张振勇:凌源钢铁集团总经理。
宋旗跃:山西太原煤炭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1981年毕业于化工系炼焦化学专业。
周纯嘉:舞阳钢铁公司原总经理,1955年毕业于冶金系冶四甲班。
邱文庆:吉林黄金公司总经理。1975年毕业于采矿专业。
孟庆波: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副院长。1981年毕业于化工系炼焦化学专业。
于振东:中冶集团鞍山焦耐设计研究总院董事长。1986年毕业于煤化工专业。
戴成武:中冶集团鞍山焦耐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1982年毕业于化工系炼焦化学专业。
董涛:中冶集团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姚英:鞍山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原副院长,1957年毕业于冶金机械专业。
王臣,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院长,毕业于采矿系。
刘建荣: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毕业于工企自动化专业。
高崇:北满特殊钢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1983年毕业于钢铁冶金专业。
刘跃伟: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采矿专业。
曹继福: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1980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
徐广平:吉林镍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1982年毕业于采矿专业。
李克忠:武汉钢铁公司原总设计师。1950年毕业于机电系。
王瑞思: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原副院长。1958年毕业于耐火材料专业。
梁中秀:中国铝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1964年毕业于冶金机械专业。
专家学者
吴大章:阜新矿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前身)原院长。鞍山钢铁学院原副院长。
王安波: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光子技术中心主任,终身教授。1982年毕业于机械专业。
白敏冬: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大连海事大学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IEEE. Trans. Plasma Science》等多家国际学术刊物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机械制造专业。
张伟刚:中国科学院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1992年毕业于化工系。
康荣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1976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
唐海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首批软科学专家。1981年毕业于炼焦化学专业。
徐振刚: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院长,博士,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化工系煤化工专业。
吴承伟: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副部长,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机电系冶金机械专业。
韩清凯: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机械设计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冶金机械专业。
顾正秋:冶金工业部原教育司副司长,北京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鞍山钢铁学院原副院长,冶金系主任,教授,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第6、7、8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轧钢学者。
王世均: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原系主任。学校1948年建校第一届毕业生。
刘贺平: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
康永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金属压力加工专业。
孙加林:北京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毕业于耐火材料专业。
郭兴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1987年在鞍山钢铁学院工作。
白秀娟: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原总设计师,1963年毕业于轧钢专业。
范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冶金机械专业。
王家臣,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副院长,采矿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采矿专业。
王立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
王永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尹衍升:中国海洋大学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冶金系炼钢专业。
孔令富: 燕山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
陈立群:上海大学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机械工程系。师从于“两弹一星”元勋钱伟长院士。
辛平:日本东芝Ceramics株式会社主任研究员,1981年毕业于冶金系塑性加工专业。
校园文化
校训
辽宁科技大学校训:“博学明德 经世致用”
“博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先哲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博学之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收并蓄,使为学者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
经世:治理世事。经:治理。经风雨,见世面,不在书斋里读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留心”。做学问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匡世济民。
致用:致,达到、为了。学以致用,学习的意义在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辽宁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
博学明德,是古代先贤的治学明训;经世致用,是近代学者的务实作风。两者互相照应、互相补充,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间的关系。以“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为校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
校徽
设计名称:厚积薄发
设计者:张晓复(校工会)
校徽创意理念:方案力求新、简、动、劲、健、美,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设计说明:校标整体为圆形,它充实、平稳、大方,给人以厚重雄浑之感。外环部分采用深绿色,上方为“辽宁科技大学”专用字体,下方是校名全称的英文黑体写法,象征绿色校园。圆内的“1948”用阿拉伯数字黑体写法,标志学校的创建历史。
主体图形:图形的构成:初看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细看则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 D”,这里的“D”是“K”的最后一笔,又是独立的汉语拼音大写字母“D”。
图形的寓意:图中的主体部分表示“钢花怒放,激情飞扬”,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蓬勃兴旺,桃李芬芳;也好比苍劲的“雄鹰”扶摇直上,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新的崛起,腾飞于世界;又好比老师批阅时的“对号(√)”,象征着“科大”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还好比英文字母“V”,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成功和希望。图中的剩余部分,即“D”表示书籍,知识的基石,表示“钢包”源源不断地浇铸着栋梁之材,它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对学校前身“钢院”的传承,体现了工科院校的特征。
色彩的运用:主体图形采用红色,“1948”用黑色;在白色底的衬托下,响亮、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和动感,体现了民族精神、时代气息、科大人的精神风貌和阳刚之美,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厚积薄发。
校风
勤奋: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自强不息,刻苦钻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它一方面鞭策学子发奋图强,学业有成,另一方面激励教师严谨治学,敬业育人。
向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它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超越自我,从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求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遵循规律,追求真理。求实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品格。
辽宁科技大学冶铁文化墙
创新:勇于突破,大胆改革,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不断激发师生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师生创造性思维,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以上八字相辅相成,既提出了对学生、老师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出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又能起到增强凝聚力的效果;既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又展示了学校的良好作风。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科大人秉承这一优良校风,耕耘不辍,奋斗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今后,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校风,勤奋、向上、求实、创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歌
于景伦等 词
徐占海 曲
(一)
千山叠翠,辽河抒怀。
啊,辽宁科大,熔铸了我们心中的爱。钢铁铸就创业史,科技推动新时代。
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科教兴国展风采。
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激情满怀,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激情~激情满怀。
(二)
璞玉千琢,百炼成才。
啊,辽宁科大,鼓舞着我们奋发成才。
志存高远担重任,脚踏实地把路开。
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云帆直挂济沧海。
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继往开来,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继往~继往开来。
社会评价
建校六十年余来,辽宁科技大学为中国各大钢铁企业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被誉为“冶金工程师的摇篮”。宝钢作为中国钢铁业的龙头,从新建、扩建、重组、改造,到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跻身世界钢铁巨头行列,30年的发展过程中,倾注了学校许多校友的辛勤汗水。鞍钢历届领导中都有学校的校友担当重任,有2000余名该校毕业生战斗在鞍钢的不同工作岗位上。唐钢、武钢、济钢、天铁、包钢、本钢等10余家国有大型钢铁集团均有学校校友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校园地图
建筑分布图:
辽宁科技大学平面图辽宁科技大学平面图校园平面图:
辽宁科技大学图辽宁科技大学图特色专业
本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考研率,是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优秀生源,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材料化学与现代冶金材料生产工艺技术相结合,具备材料科学与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接受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现代表面技术及与其相关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教学、产品开发、生产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学科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示范性专业,所属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并列入“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省级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具有钢铁冶金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乘车路线
主校区
鞍山火车站、长途客运总站附近乘坐:
8路(小线)【玉佛苑 线路】
运营时间:5:20--18:30; 票价:阶梯收费,站前到科大一元,全程到千山三元。
路线:虹桥北(昊诚酒店门前)——千山
学校站名:辽宁科技大学正门
34路
运营时间:6:00--19:30; 票价:一元。
路线:站前街(广播电视台楼后)——新一中
学校站名:科大公寓
30路
运营时间:5:55--20:35; 票价:一元。
路线:站前(五一路枢纽站)——鼎祥花园
学校站名:鼎祥花园
1环东路【继续(成人)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运营时间:6:00--19:00; 票价:一元。
路线:站前(五一路枢纽站)——莘英路
学校站名:千山中路
鞍山西站(高铁动车站)乘坐:
22A路(鞍山西站-----五一路公交枢纽站)然后在五一路公交枢纽站换乘30路(五一路枢纽站—鼎祥花园)或者8路(虹桥北—科技大学),按照上面的乘车方式到达科大。
22A路运营时间:6:30--21:35; 票价:一元。
路线:鞍山西站——站前
学校站名:在站前换乘30路或者8路,按照上面的乘车方式到达辽科大。
出租车方式:
乘坐出租车从鞍山站(普铁站)到科大东校门约15元,从鞍山西站(高铁站)到科大东校门约35元。
线路名称旅游专线K1线路介绍为给鞍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加新亮点,加快推进我市软环境建设,给全国来鞍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观光旅游环境,市公交总公司决定,2015年5月1日鞍山首次开通鞍山西站到千山风景区的观光旅游专线。据介绍,该旅游专线全部选用2014年购置的车身10米长LNG新能源公交车,采用一票制5元票价,每天投入10台车辆,早班车发车时间为7点20分,末班车发车时间为16点,预计日发车30台次,沿途设置鞍山西站、站前街(蓝天大厦)、二一九公园、玉佛苑、温泉、千山风景区6站。
首车:夏冬季:鞍山西站:7:20 千山风景区:8:30
末车:夏冬季:鞍山西站:16:00 千山风景区17:10
鞍山西站——千山风景区
鞍山西站 - 站前街(蓝天大厦) - 二一九公园 - 玉佛苑(辽宁科技大学) - 温泉 - 千山风景区(6站)
千山风景区——鞍山西站
千山风景区 - 温泉 - 玉佛苑(辽宁科技大学) - 二一九公园 - 站前街(蓝天大厦) - 鞍山西站(6站)
职教城校区
2路运营时间:4:50--20:40; 票价:一元。
路线:后峪——职教城
学校站名:职教城。在鞍山站前广场北(鞍山大厦门前)乘坐2路公交,即可达到职教城。
人民武装学院
13路路线:站前——汤岗子
学校站名:汤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