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简称樟,雅称永阳,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部,东邻福清、闽侯、西界德化、尤溪,南连莆田、仙游,北接闽清。介于北纬25°39’—26°05’,东经118°23’—119°12’之间。东西长84公里,南北宽46公里。
永泰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教育事业缓慢发展。五代时跟随王审知入闽的张、黄二族姓,其子孙避乱卜居永泰,设有家塾、族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县教育事业。
但在封建时期能入官学读书的全县年不过百人上下。民国时期近代教育有一定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福州、长乐等地有7所中学内迁永泰,从幼儿教育到中学教育一时繁荣,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成就的人才。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小学110所(含私塾小学),在校学生6359人,仅占学龄儿童39.3%;中学2所,在校学生只有253人。到建国前夕,全县文盲占8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类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有很大发展,但从1957年的反右派到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教育事业受到干扰和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永泰教育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到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301所(班),在园幼儿达7034人;小学485所,在校学生43632人,占学龄儿童96.12%;普通中学13所,在校学生达15461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从1977年至1987年,全县共输送1495名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专院校深造;1260名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但自1985年以来,社会上出现分配上的“脑体倒挂”现象,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造成流生现象的蔓延,加上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等问题也未能及时解决,这些都对永泰的教育事业产生不利影响。
2008年,永泰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16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部分竣工,15个农村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部完成。被授予“首批福建省读书援助示范县”。以优良成绩通过省、市对县教育督导评估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