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焦作路矿学堂拱门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时也是在中国创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跻身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大学的行列。
1、焦作路矿学堂时期
1909年3月,焦作路矿学堂成立。
1913年12月,首届学生毕业后,英国福公司停办了焦作路矿学堂。
2、福中矿务大学时期
1915年6月,恢复办学,定名为福中矿务学校,确定每年6月5日为校庆日。
1919年2月,学校举办专门本科后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
1921年夏,学校增设大学本科,更名为福中矿务大学。
3、焦作工学院时期
1931年4月,改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私立工学院。
学校东大门1938年7月,抗战期间,学校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与北洋大学、北平大学、东北大学所属工学院合并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年7月,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复校,9月迁至江苏苏州。
1949年4月,苏州解放,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9月迁回焦作工学院原址。
4、中国矿业学院时期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
1951年4月,在天津举行开学典礼和成立大会。
1952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
5、北京矿业学院时期
1953年9月,学院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刘延东同志考察学校
6、四川矿业学院时期1970年5月,13所“京校外迁”高校之一,从北京搬迁到四川省合川县。
1978年2月,学校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7、中国矿业大学时期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同年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1997年7月,将北京研究生部改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0年2月,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9年10月,举行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100周年庆典,同月北京校区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校环境
学校坐落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该市拥有超过六千年文明史和四千年建城史,并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历史底蕴,被称作“东方雅典”。徐州作为江苏省第二大城市、全国经济30强城市、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和国际新能源基地,是国务院定位拥有地方立法权的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
学校校址分南湖校区和文昌校区,总占地面积4413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校图书馆藏书226万册,数字图书89万册。南湖校区作为本科生基地,是一个集信息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它位于徐州市南郊,北临三环南路,与小南湖隔路相邻,东临新茶路,与云龙湖公园、泉山风景区相接,西至拉犁山脚下。这里有山有水,具有典型的水乡环境特色,总占地面积2858亩,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区主要为10多个学院实验楼、专业实验室、电子实验中心、CAD实验中心、培训中心等;南区主要为公共教学楼及院系教学行政办公楼。
学生生活区位于南湖校区西面,西达拉犁山麓,与教学区隔水相望。区内建筑呈指状分布,使拉犁山的景色也渗入其中,并与校内生态交往带融为一体。由碧水、绿岛、广场形成的生态共享区,位于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的中间,其地形、地貌及水系采用江南园林的构思,形成了一泓蜿蜒曲折的水面,岸边有大量亲水平台与广场,为师生们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每隔一定距离便有跨河而建的步行桥联系东西两岸,把中央生态区分隔成了一系列明朗或曲折延绵的空间。
体育运动区分南北两个区。南体育区是主要的运动区域,布置在南湖校区的西南角,这里设有游泳馆、体育馆、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等,并有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便于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北体育区在两宿舍区中间,方便学生使用。体育场地包括:3个400米标准田径场、30个篮球场、30个排球场、10个网球场、45个羽毛球场等。
学术研究
恐龙骨化石“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53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348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江苏省高校第一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51项、授权专利2065项(其中发明专利315项)。研究与发展经费快速增长,目前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
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8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矿业安全博物馆)每年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者14000多人。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
科研平台
序号 | 类别 | 名称 | 立项时间 | 主管部门 |
1 | 国家级 |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05年12月 | 科技部 |
2 | 国家级 |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07年4月 | 科技部 |
3 | 国家级 |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2006年1月 | 科技部 |
4 | 国家级 | 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1年7月 | 科技部 |
5 | 国家级 |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2005年1月 | 发改委 |
6 | 国家级 | 矿山,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2011年11月 | 发改委 |
1 | 部级 | 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0年8月 | 教育部 |
2 | 部级 | 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3年6月 | 教育部 |
3 | 部级 |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5年12月 | 教育部 |
4 | 部级 |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9年4月 | 教育部 |
5 | 部级 | 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10年4月 | 教育部 |
6 | 部级 | 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11年6月 | 教育部 |
7 | 部级 | 矿山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6年6月 | 教育部 |
8 | 部级 | 矿山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7年9月 | 教育部 |
9 | 部级 | 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 2009年3月 | 测绘局 |
10 | 部级 | 国家能源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研发中心 | 2010年7月 | 能源局 |
11 | 部级 | 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 | 2006年3月 | 环保部 |
12 | 部级 | 矿山瓦斯粉尘灾害技术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 | 2005年12月 | 发改委 |
13 | 部级 | 矿山水害防治技术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 | 2005年12月 | 发改委 |
14 | 部级 | 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3年6月 | 安监局 |
15 | 部级 | 页岩气重点实验室 | 2013年8月 | 煤炭地质总局 |
16 | 省级 | 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 2007年9月 | 江苏省科技厅 |
17 | 省级 | 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 | 2010年9月 | 江苏省科技厅 |
18 | 省级 | 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 | 2010年11月 | 江苏省科技厅 |
19 | 省级 | 江苏省电力传动与自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5年7月 | 江苏省科技厅 |
20 | 省级 | 江苏省物联网感知,矿山工程,实验室 | 2010年6月 | 江苏省科技厅 |
21 | 省级 | 江苏省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1年12月 | 江苏省科技厅 |
22 | 省级 | 江苏省大型钢结构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1年12月 | 江苏省科技厅 |
23 | 省级 | 江苏省综采综掘智能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2年12月 | 江苏省科技厅 |
24 | 省级 | 江苏省煤矿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实验室 | 2013年12月 | 江苏省科技厅 |
1 | 校级 | 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 | 2010年6月 | 中国矿业大学 |
2 | 校级 | 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 | 2011年5月 | 中国矿业大学 |
3 | 校级 | 中国矿业大学淮海文化传媒研究院 | 2012年4月 | 中国矿业大学 |
4 | 校级 | 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 | 2010年3月 | 中国矿业大学 |
5 | 校级 | 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2008年9月 | 中国矿业大学 |
6 | 校级 | 中澳矿业研究中心 | 2008年12月 | 中国矿业大学 |
7 | 校级 | 中国矿业大学国际煤炭能源政策研究中心 | 2011年4月 | 中国矿业大学 |
8 | 校级 | 中国煤矿史研究所 | 2010年8月 | 中国矿业大学 |
9 | 校级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 2009年11月 | 中国矿业大学 |
国际合作
葛校长与中德中心名誉主任施罗德先生交流截至2013年7月,学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国际学院以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2009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八所著名高校联合成立中澳学院,与德国四所高校合作成立了中德学院。2011年学校创办的“旅游孔子学院”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揭牌。
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立于2009年10月。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学校与莫斯科国立矿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波鸿工业技术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日本群马大学、越南河内地矿大学等矿业、能源、环境领域的11所世界知名高校共同发起并签署《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宣言》。联盟成员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为载体,在一次能源的绿色开采、洁净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国际合作。
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中德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和中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的积极倡导,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矿业大学与德国Bochum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施罗德先生出任中心名誉主任,葛世荣校长担任理事长。中德中心被誉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旨在加强中德两国在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煤矿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合作。
中澳矿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4月。葛校长与国外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该中心是中国矿业大学与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三校联合共建的研究机构,中心在地质勘探、采矿与安全、选矿、煤基合成燃料、新能源、生态环境修复、矿业经济与环境法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努力其打造成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产、学、研、经相结合的国际化合作平台。
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联合研究中心旨在促进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首批优先领域有三个,即节能建筑、清洁煤、清洁能源汽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5家单位为中方清洁煤技术联盟团队,美方团队主要包括西弗吉尼亚大学、怀俄明大学、肯塔基大学等18家单位。
学术期刊
中文期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index 核心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Abstracts Journal (Russian), Chemical Abstract,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oal Abstracts,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EI收录率100%
中文期刊:《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EI index 核心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的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江苏省的一级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EI收录率100%
英文期刊: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d by Elsevier )
The journal has been indexed and/or abstracted by Ei Compendex, Abstracts Journal (Russian), Chemical Abstract,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oal Abstracts
学术会议
中国煤炭科技暨矿业安全博物馆学校多次成功举办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工程院冶金材料学部学术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
1985年,第一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1991年,第二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1996年,第三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1999年,第四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2004年,第五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2009年,第六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2004年,混凝土与结构新进展国际会议(ICACS);
2007年,第八届国际“不连续变形分析及其在采矿和土木工程的应用”(ICADD-8)(北京校区);
2008年,第四届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会议暨2008北京二次离子质谱学国际研讨会(北京校区);
2009年,亚洲城市环境学会第六届国际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Asia 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2009年,亚洲太平洋国际煤层气会议(2009 Asia Pacific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2009年,第十届中国MBA发展论坛;
2010年,第二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
2010年,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
2011年,第二届中国测绘科学技术论坛。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院 | 系别专业 |
---|---|
矿业工程,学院 | 采矿工程,交通运输,工业工程 |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学,工程管理,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地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球物理学 |
化工学院 | 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能源化学工程 |
环境与测绘学院 | 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工程 |
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 |
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文学与法政学院 | 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法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社会工作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 英语,德语 |
体育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
艺术学院 | 环境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 |
安全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消防工程 |
电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国际学院 |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商科 |
孙越崎,学院 | 学院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管理模式,采取,本硕连读,学生自选专业 |
学科建设
文昌校区截至2013年7月,学校有59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及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排名第一、一、三、四位。2012年,工程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
重点学科
序号 | 学科分类 | 学科名称 | 所属学院 |
1 | 国家重点学科 | 采矿工程 | 矿业学院 |
2 | 国家重点学科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安全学院 |
3 | 国家重点学科 | 矿物加工工程 | 化工学院 |
4 | 国家重点学科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资源学院 |
5 | 国家重点学科 | 岩土工程 | 力建学院 |
6 | 国家重点学科 | 工程力学 | 力建学院 |
7 | 国家重点学科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信电学院 |
8 | 国家重点学科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机电学院 |
1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环测学院 |
1 |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机械工程 | 机电学院 |
2 |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土木工程 | 力建学院 |
3 |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环测学院 |
4 |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资源学院 |
1 | 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机电学院 |
2 | 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环测学院 |
3 | 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化学工艺 | 化工学院 |
4 | 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学院 |
1 |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 机械工程 | 机电学院 |
2 |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 土木工程 | 力建学院 |
3 |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环测学院 |
4 |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资源学院 |
5 |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学院 |
6 |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安全学院 |
1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信电学院 |
2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环测学院 |
3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学院 |
4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电学院 |
5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机电学院 |
6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化学工艺 | 化工学院 |
7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资源学院 |
8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矿物材料工程 | 化工学院 |
9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安全学院 |
1 | 部级重点学科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安全学院 |
2 | 部级重点学科 | 矿物加工工程 | 化工学院 |
3 | 部级重点学科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机电学院 |
4 | 部级重点学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学院 |
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科门类 | 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
理,学 | 0701 | 数学 |
0709 | 地质学 | |
0801 | 力学 | |
0802 | 机械工程 | |
0808 | 电气工程 |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工,学 | 0814 | 土木工程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0819 | 矿业工程 |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管理学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204 | 公共管理 |
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科门类 | 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
哲学 | 0101 | 哲学 |
经济学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教育学 | 0401 | 教育学 |
文学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
理学 | 0701 | 数学 |
0702 | 物理学 | |
0703 | 化学 | |
0708 | 地球物理学 | |
0709 | 地质学 | |
0714 | 统计学 | |
0801 | 力学 | |
工学 | 0802 | 机械工程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0808 | 电气工程 |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0813 | 建筑学 | |
0814 | 土木工程 |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0819 | 矿业工程 |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0833 | 城乡规划学 | |
0835 | 软件工程 | |
管理学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1202 | 工商管理 | |
1204 | 公共管理 | |
艺术学 | 1304 | 美术学 |
教学成果
校图文信息中心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1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02年以来,矿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国内外科技竞赛获得2700余项奖励,先后有1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2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国家精品课程
矿物加工工程 | 采矿学 | 通信电子电路 | 工程制图 |
土质学,与,土力学 |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 选矿厂,设计 | 检测与转换技术 |
省级精品课程
市场营销学 | 大学物理 | 高等数学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成本会计 | 近代,仪器分析 | 大学化学 | 煤矿地质学 |
矿山测量学 | 化工原理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矿井通风,及安全 | 环境监测 | 结构设计原理 | 财务分析学 |
机械设计 | 理论力学 | 电路理论 | 室内设计 |
数字信号处理 | 非线性化学 |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拥有各类教职工3100多人。在17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17人,副教授478人;博士生导师273名,硕士生导师651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6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拥有14名院士(其中外聘7名院士担任相关学院的院长),先后有3人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3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57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0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0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9人分别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
两院院士
序号 | 姓名 | 院士 | 所在学部 | 备注 |
1 | 陈清如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
2 | 钱鸣高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
3 | 韩德馨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已故(2009年10月于北京逝世) |
4 | 周世宁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
5 | 谢和平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
6 | 彭苏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
7 | 刘炯天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
8 | 卢耀如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
9 | 何满潮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技术科学部 | |
10 | 姚建铨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信息科学技术,部 | 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 |
11 | 李德仁 |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 地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院长 |
12 | 王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工程管理,学部 |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
13 | 袁亮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学院院长 |
14 | 陈清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院长 |
15 | 顾金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院长 |
16 | 谭建荣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 |
17 | 薛群基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名誉院长 |
18 | 闻邦椿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名誉院长 |
19 | 陈俊勇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地学部 | 兼职,国家测绘局,科委主任 |
20 | 许厚泽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地学部 | 兼职,中国矿业大学名誉教授 |
21 | 杨元喜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地学部 | 兼职,中国矿业大学名誉教授 |
22 | 宋振骐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兼职,中国矿业大学杰出校友 |
23 | 薛禹胜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兼职,国网电力研究院名誉院长 |
24 | 王思敬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兼职,中国工程院,学部主任 |
25 | 孙传尧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兼职,中国矿冶总院院长 |
26 | 曾苏民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兼职,中国矿业大学名誉教授 |
27 | 王梦恕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兼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
28 | 杨裕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兼职,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 |
29 | 张祖勋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兼职,中国矿业大学名誉教授 |
30 | 宁津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兼职,武汉大学教授 |
31 | 葛世荣 |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 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 全职,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
32 | 余海岁 |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 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 兼职,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 |
33 | Syd,S,Peng |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 兼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 |
34 | 徐政和 |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 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 兼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 |
长江学者
序号 | 年度 | 姓名 | 设岗学科 | 类型 |
1 | 1998年 | 孙恒虎 | 采矿工程 | 特聘 |
2 | 1999年 | 赵阳升 | 采矿工程 | 特聘 |
3 | 2000年 | 陶东平 | 矿物加工工程 | 特聘 |
4 | 2000年 | 赵坚 | 岩土工程 | 特聘 |
5 | 2001年 | 彭苏萍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特聘 |
6 | 2001年 | 赵跃民 | 矿物加工工程 | 特聘 |
7 | 2003年 | 刘恩儒 |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特聘 |
8 | 2003年 | 余海岁 | 岩土工程 | 特聘 |
9 | 2006年 | 徐精彩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特聘 |
10 | 2007年 | 史文中 |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 | 讲座 |
11 | 2008年 | 代世峰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特聘 |
12 | 2012年 | 周宏伟 | 采矿工程 | 特聘 |
13 | 2012年 | 韩敏芳 | 清洁能源学 | 特聘 |
14 | 2013年 | 鞠杨 | 采矿工程 | 特聘 |
15 | 2013年 | 张丹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讲座 |
社会评价
全国排名
年份 | 全国排名 | 总分排名 | 科学研究 | 人才培养 | 声誉排名 |
---|---|---|---|---|---|
2014 | 35 | 66.79 | 66.46 | 66.59 | 68.99 |
2013 | 43 | 64.55 | 11.77 | 9.01 | 14.49 |
2012 | 41 | 10.71 | 10.24 | 8.85 | 14.6 |
2011 | 37 | 12.25 | 11.44 | 9.41 | 27.89 |
2010 | 37 | 11.94 | 10.67 | 10.01 | 30.27 |
2009 | 46 | 10.77 | 8.14 | 9.89 | 30,23 |
本省排名
本省 排名 | 学校 名称 | 全国 排名 | 总分 排名 | 科学 研究 | 人才 培养 | 声誉 排名 |
---|---|---|---|---|---|---|
1 | 南京大学 | 8 | 78.30 | 78.29 | 78.80 | 76.14 |
2 | 东南大学 | 25 | 69.69 | 69.33 | 69.88 | 70.32 |
3 | 中国矿业大学 | 35 | 66.79 | 66.46 | 66.59 | 68.99 |
4 | 南京农业大学 | 47 | 65.37 | 63.65 | 66.21 | 68.71 |
5 | 南京理工大学 | 49 | 65.22 | 64.10 | 65.46 | 68.71 |
6 | 苏州大学 | 52 | 65.14 | 64.71 | 65.56 | 65.09 |
7 | 南京师范大学 | 54 | 65.10 | 63.66 | 66.44 | 65.21 |
8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58 | 64.85 | 63.16 | 65.44 | 69.22 |
9 | 河海大学 | 58 | 64.85 | 63.45 | 65.27 | 68.71 |
10 | 江南大学 | 81 | 63.78 | 62.38 | 64.34 | 67.06 |
11 | 南京医科大学 | 107 | 63.19 | 62.78 | 64.24 | 60.33 |
12 | 南京工业大学 | 110 | 63.14 | 62.61 | 64.29 | 60.33 |
13 | 扬州大学 | 111 | 63.12 | 62.15 | 64.64 | 60.49 |
14 | 江苏大学 | 117 | 62.96 | 62.18 | 64.32 | 60.33 |
15 | 中国药科大学 | 125 | 62.81 | 61.36 | 63.85 | 64.27 |
16 | 南京林业大学 | 151 | 62.41 | 61.25 | 63.99 | 60.33 |
17 | 南京邮电大学 | 185 | 62.12 | 61.20 | 63.43 | 60.16 |
18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191 | 62.08 | 60.81 | 63.73 | 60.16 |
1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211 | 61.96 | 60.93 | 63.36 | 60.16 |
20 | 江苏师范大学 | 216 | 61.95 | 60.85 | 63.36 | 60.33 |
21 | 南通大学 | 229 | 61.86 | 60.83 | 63.22 | 60.16 |
22 | 常州大学 | 264 | 61.74 | 60.67 | 62.99 | 60.66 |
23 | 江苏科技大学 | 306 | 61.61 | 60.44 | 63.04 | 60.16 |
24 | 南京财经大学 | 313 | 61.59 | 60.39 | 63.05 | 60.16 |
25 | 徐州医学院 | 318 | 61.58 | 60.42 | 63.05 | 60.00 |
26 | 南京审计学院 | 363 | 61.48 | 60.29 | 62.91 | 60.16 |
27 | 苏州科技学院 | 367 | 61.47 | 60.17 | 63.01 | 60.16 |
28 | 江苏理工学院 | 392 | 61.43 | 60.20 | 62.89 | 60.16 |
29 | 淮阴师范学院 | 414 | 61.40 | 60.13 | 62.92 | 60.00 |
30 | 南京工程学院 | 422 | 61.39 | 60.05 | 62.97 | 60.00 |
30 | 常州工学院 | 422 | 61.39 | 60.11 | 62.92 | 60.00 |
30 | 盐城师范学院 | 422 | 61.39 | 60.15 | 62.90 | 60.00 |
33 | 淮海工学院 | 441 | 61.37 | 60.04 | 62.93 | 60.00 |
33 | 盐城工学院 | 441 | 61.37 | 60.08 | 62.90 | 60.00 |
35 | 淮阴工学院 | 482 | 61.34 | 60.03 | 62.89 | 60.00 |
36 | 南京晓庄学院 | 524 | 61.19 | 60.10 | 62.46 | 60.16 |
37 | 常熟理工学院 | 531 | 61.18 | 60.12 | 62.46 | 60.00 |
38 | 金陵科技学院 | 547 | 61.16 | 60.02 | 62.50 | 60.00 |
38 | 徐州工程学院 | 547 | 61.16 | 60.04 | 62.48 | 60.00 |
40 |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 687 | 60.02 | 60.04 | 60.00 | 60.00 |
41 | 泰州学院 | 702 | 60.00 | 60.00 | 60.00 | 60,00 |
(数据来源自中国校友会网《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特色专业
采矿工程
采矿工程专业系地矿类专业,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国际上采矿专业出现较早,在西方产业革命期间已规模初具,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在1909年于中国矿业大学成立该专业,当时的名称是焦作路矿学堂。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按照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检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是地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既是一门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816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方法、精密工程测量理论与技术、安全监控理论与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多系统定位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等。重点专业
国家品牌11个
采矿工程 | 安全工程 | 工程力学 | 土木工程 |
信息工程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矿物加工工程 | 测绘工程 |
环境工程 | 会计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录取分数
年份最高分平均分最低分录取批次2013 | 651 | 592 | - | 一批 |
2012 | 628 | 532 | - | 本科1批 |
2011 | 570 | 511 | - | 本科1批 |
2010 | 613 | 529 | - | 本科1批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校长葛世荣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邹放鸣 |
校长 | 葛世荣 |
党委副书记 | 蔡世华,王建平,曹德欣,才庆祥 |
副校长 | 赵跃民,宋学锋,缪协兴,秦勇,赵建岭,李强 |
纪委书记 | 才庆祥 |
(中国矿业大学领导相册图片来源:)
历任校长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田程 | 焦作路矿学堂,校长 | 1909,3~1915,6 |
王法歧 | 福中矿务学校,校长 | 1915,6~1918,10 |
杜鸿宾 | 福中矿务学校校长 | 1918,10~1919,2 |
许源 |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长 | 1919,2~1920,4 |
程世济 |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长 | 1920,4~1920,9 |
周振先 |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长 | 1920,9~1920,11 |
李鹤 |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 1920,11~1923,7 |
凌涛 |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 1923,7~1923,11 |
张仲鲁 |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 1923,11~1926,7 |
李善堂 |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 1926,7~1928,11 |
朱端 |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 1928,11~1931,3 |
张仲鲁 | 焦作工学院,院长 | 1931,4~1933,7 |
张清涟 | 焦作工学院院长 | 1933,7~1938,7 |
焦作工学院院长 | 1946,8~1950,4 | |
陈郁 | 中国矿业学院院长(兼) | 1951,8~1954 |
吴子牧 | 北京矿业学院,院长 | 1955~1961 |
陈一凡 | 北京矿业学院院长 | 1961~1970 |
四川矿业学院,院长 | 1970~1978 | |
刘子光 | 中国矿业学院院长 | 1978~1982 |
彭世济 | 中国矿业学院院长 | 1982~1988 |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 1988~1993 | |
郭育光 |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 1993~1998 |
谢和平 |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 1998~2003 |
王悦汉 |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 2003~2007 |
乔建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 | 2003~2014 |
葛世荣 |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 2007~ |
杨仁树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 | 2014~ |
校园文化
【矿大校训】:开拓创新、严谨治学“光明使者”
【矿大校风】:勤奋 求实 进取 奉献
【矿大精神】: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办学理念】: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 (华罗庚题)
【校庆纪念日】:6月1日
【校歌】:由教育家李敏修作词,张洪岛谱曲。
歌词:
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源深流自远,
物阜民用丰。
山葱葱,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知名校友
中共中央委员
王森浩: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采矿工程专业1952级)韩英: 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全国政协委员(采矿工程专业1958级)
于洪恩:中共中央委员、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采矿工程专业1958级)
汪啸风:中共中央委员、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机械工程专业1964级)
柴松岳: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经委副主任、浙江省省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5级)
陈郁: 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省长
省部级干部
吴子牧:北京市委常委、大学工作部部长
张仲鲁:全国煤矿管理总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
钟子云: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中顾委委员
张宝明: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全国政协常委(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6级)
范维唐: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采矿工程专业进修)
姜增伟: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
寿嘉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企业管理专业硕1987级)
付建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采矿工程专业硕1982级)
赵铁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管理工程专业硕1993级)
彭建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副局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4级)
孙升林: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地质工程专业1978级)
候慎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82级)
周敬东: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全国政协委员(机械工程专业1962级)
张洽: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采矿工程专业1953级)
陶铠:光明日报社社长、副总编辑(电气工程专业1959级)
李润五:北京市副市长、市委委员(机械工程专业1960级)
金生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电气工程专业1965级)
李国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工业设计专业1964级)
尚勇: 江西省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博1982级)
毛志君:海南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采矿工程专业1954级)
郭开朗:湖南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管理工程专业硕1994级)
谢广祥:安徽省副省长、致公党中央常委(采矿工程专业博2001级)
陈雪枫:河南省副省长(采矿工程专业1978级)
张国荣: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5级)
张汉英: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地质工程专业1957级)
武三松: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6级)
靳承序: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6级)
王信: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电力传动及自动化专业博1994级)
路耀华:国务院派驻国家电网公司监事会主席(采矿工程专业硕1989级)
王金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董事长(工程硕士班1993级)
刘彩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机电专业1969届)
张仕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采矿工程专业1979级)
解宏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0级)
王虹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2级)
田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企业管理专业博2004届)
梁铁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研究生部控制工程专业硕1993级)
刘峰: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校区博2004级)
张文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校区工程力学专业2008届)
两院院士
张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师昌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会长
范维唐: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傅恒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著名材料及冶金专家
高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主席团委员及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清华大学校长
宋振骐: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
汤德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山机电工程专家
鲜学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
张沛霖: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学家
李恒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与金属物理学家
陈秉聪: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
刘广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顾问
何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
著名专家学者
张文奇:著名金属腐蚀防护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沈季良:著名矿井建设专家、中国煤炭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李栖凤:著名矿井建设专家
柴化周:著名矿井建设专家
杨力生:著名通风安全专家
张守范:著名矿物学专家
谷铁耕:著名采矿专家
张仰均:著名选矿专家
席聚奎:著名热处理专家
吴京: 著名煤矿基本建设及采煤机械化专家
许道生:著名冶金学家
袁慧灼:著名冶金学家
陈泽浦:著名稀土金属学家
靳锡庚:著名石油勘探专家
袁耀庭: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赵国堂:著名铁道工程专家,铁道部副总工程师
谭国富:著名经济学家(数学专业1978级)
屈金星:著名文化策划人、诗人
薛刚:著名策划人、辞赋作家
高校领导
张仲鲁:河南大学校长、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总务长
高景德: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委员、技术科学部常委及副主任(西北工学院1941级)
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焦作工学院1946级)
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博1984级)
刘炯天: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选矿工程专业硕1986级,北京研究生部矿物加工专业博1995级)
柯文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力学师资班1978级)
李进尧:北京人文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采矿工程专业1954级 )
谭书敏: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采矿工程专业1978级)
邹友峰:河南理工大学校长(工程测量专业1990级)
焦留成:河南师范大学校长(电力电子专业博1998级)
徐建培: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地质工程专业1978级)
刘全顺:山东工商学院院长(北京校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2006届)
卢寿慈:武汉钢铁学院院长(矿山机电专业1951级)
孟祥才:徐州医学院党委书记(矿山机电专业1961级)
韩宝平:徐州工程学院院长(地质工程专业博1994级)
杨庚宇:华北科技学院院长(工程力学专业博1994级)
朱士中:常熟理工学院院长(工程力学专业1980级)
刘文锴:河南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研究生部工程测量专业硕1986级)
刘大锰: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北京研究生部地质工程专业博1991级)
朱川曲: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工程力学专业博2004级)
李宗柯: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郭福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