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绥宁县共有普通中学19 所,其中民办4所。职业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 所,中心小学22 所,村小44所,教学点42个。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67人,在校生408人,毕业生132人。普通高中招生2259人,在校生6300人,毕业生2209人。初中学校招生3411人,在校生10078人,毕业生374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1%,在校学生辍学率1.8%。普通小学招生数5142人,在校生23876人,毕业生334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99.1%。学前班129个
桥头镇位于东莞市东部,总面积56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社区),常住人口20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3.4万人,先后获得了“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国环保包装名镇”、“中国荷花名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等荣誉称号,是珠江三角洲腹地一个非常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镇。
2015年,我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保安全、提质量、优作风”为主题,加强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学校安全长效机制;启动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计划,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系统行风,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1.改善办园条件。利用2014-2015年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项目资金1000万元,改造一批幼儿园项目。建成邢台市城市一类园4所、农村示范园4所、农村一类园2所。对10所农村幼儿园实施网络工程。 2.扶持普惠性民办幼
2012年大英县小学学校数30所,专任教师1450人,小学生在校学生总数26590人,其中女同学12667人;普通中学27所,专任教师1634人,在校生人数25859人,其中女学生1256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女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91.3%,高中升学率65%。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足额发放11500名义务教育贫困住校生生活费补助1230万元。为中职贫困生、藏区学生2485人免除学费,金额331.8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597人,金额35
至2010年底,白玉县全县有学校23所,在校小学生5353 人,在校中学生1722人。为855名寄宿制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资金85.5万元,45名学生就读“9﹢3”免费职业教育。投入资金2024万元,完成对二完小教学楼续建项目。 2011年白玉县投入资金2458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3567平方米;选送140名学生就读“9+3” 中职免费教育。
白云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老城区的北面,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东邻萝岗区,西界佛山市南海区,北接花都区、从化市,南连黄埔、天河、越秀、荔湾等4区。义务教育1997年10月,根据广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见》要求,白云区加强对小学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监督,把反映普及程度的几项指标纳入区政府对镇(街)年度工作评估考核的内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时间,1997年为6岁10个月,到2000年全区实现6周岁入学。2000年地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为 99.7%
市教育局设置11个职能科(室): (一)办公室 综合协调局机关重要政务、事务; 负责局机关干部职工劳动工资、生活福利等有关工作。 负责全局性会议的组织安排。 负责全局性综合文字工作及重要文件起草和发文审校。 负责文秘、档案、保密、信访、提案建议的办理、机关财务、资产管理等工作。 负责教育报刊的新闻宣传及发行等工作。 负责机关车辆管理、后勤服务、计划生育、治安保卫及社区管理等工作。 协调局直属单位的安全保卫、计划生育等工作。 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二)组织人事科 统筹规划并指导学校
截至2012年,郸城县有职业教育学校5所,普通高中7所,初中65所,小学546所,是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河南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县。2013年郸城中招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周口市中招前10名郸城4人,前50名郸城22人,前100名郸城43人。600分以上郸城315人,占全市39.1%;570分以上郸城1366人,占全市28%。全县一本上线1422人,上线率13.32%,全市第一;二本上线3720人,上线率34.84%,全市第二;三本上线6338人,上线率59.4%
清朝乾隆年间,县境内个别瑶族居住点始设私塾;清末,在瑶山腹地金秀等地设立“化瑶”小学,由清政府拨款,学生免费入学。中华民国初年,“化瑶”小学因经费来源断绝而停办。1934年,广西省府教育厅“苗瑶教育委员会”,在县境内罗香、门头、六庙、小横村等地分别设立“化瑶”小学。1935年,广西推行“三位一体”国民基础教育制度,县境内小学一律改名为国民基础学校,少数民族子弟,均可免费入学。1951年春,“瑶山会剿”结束,清除国民党土匪之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党政权遗留下来的34所小学校。1952年大瑶山瑶族自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全国各地办新学的影响下,东兰州废科举、止学宫,州署建立高等小学堂,为东兰第一所官办小学。民国15年(1926年)农民运动高潮,区乡农民协会都办小学校,还设农民夜学。1930年县苏维埃政府颁布施政纲领,提出“教育劳动化”和“创办劳动人民免费学校”,县、区小学改为“苏维埃劳动小学”,招收贫苦农民及军烈属子女免费入学。民国22年东兰县推行国民基础教育条例,乡设中心小学,瑶族聚居地设“特种民族学校”。民国26年,教育厅在县设立东(兰)凤(山)天(峨)3县联立国民中学,东兰
云霄是漳州发祥地,历来重视教育工作。唐垂拱间设松州 书院,宋有石屏书院、精一堂。明代有镇城、西林等紫阳书院,城乡普遍举办社学、村塾、私塾。明清二代共有进士27人、举人80多人、贡生34人。清代自请立义学,清末废科举办学堂,开启女子上学风气。民国期间发展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简易师范,成为漳南教育中心。但至民国37~38年(1948~1949年)间,因经济崩溃,民生凋蔽,云霄简易师范和部分小学先后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红桥区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天津近代教育的发祥地。在这里曾经诞生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市第一所管理官立中学和一批新式小学。多年来,红桥教育不断发展,现有普通中学26所,在校生31438人,其中高中10928人,初中20510人。小学31所,在校生14141人。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463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12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4878人。教职工5733人,专任教师4156人,其中,高级教师580人。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近年
2010年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77所(含民办教育学校,不含成人教育学校),在校生436862人;教职工29948人,其中专任教师25583人;占地总面积88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8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39339.4万元,教学仪器设备23817万元。其中普通高中23所、普通初中115所、小学508所、幼儿园205所、高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8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6所、职业高中7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机构)921所、办性质学校161所。
明、清时期,县内有书院、社学、私塾。自唐宋至明清,计有举人28人(其中武举22人),恩贡52人,拔贡39人,副贡12人,岁贡299人,廪贡14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科举,兴学堂,提倡西学,书院改为学堂,乡村社学改为小学堂。辛亥革命后,全县5个区先后办起高初两等小学,区以下每段办1所初等小学,人口众多者办2所,多以祠堂庙宇作校舍。民国31年,全县受高等教育的有97人,占总人口的0.08%;受中等教育的有1134人,占总人口的0.91%;受初等教育的有41176人,占总人口的33.1%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和素质教育实施,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出台《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将于今年组织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据教育部督导办负责人表示,监测学科为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主要依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考虑相关学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程度,并借鉴了部分国家和国际项目的做法。《方案》主要面向的监测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各学科的划分